近日,第十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在煙臺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fā),中國作物協(xié)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劉春明,大會組委會主席、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賈繼增研究員,魯東大學黨委書記徐東升,魯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鄒海林,煙臺大學副校長郝曙光,煙臺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劉民曉,山東登海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農業(yè)高科技研究院副院長翟冬峰等出席大會開幕式。全國120余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è)界的近1000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徐東升書記對參會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對鼎力支持大會舉辦的單位表示感謝。他簡要介紹了魯東大學及農學院麥類分子育種創(chuàng)新團隊有關情況,展示了學校服務鄉(xiāng)村振興及在小麥新品種選育推廣領域取得的成果。他指出,山東省是中國重要的小麥主產省,煙臺雖不是小麥生產大市,但在小麥育種及高產攻關方面一直走在全國最前列,選育了一系列高產、優(yōu)質新品種,在小麥新品種更新?lián)Q代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認為,此次大會的召開必將促進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工作取得豐碩成果,相信通過專家們的知識碰撞、交流,為我國農業(yè)特別是小麥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新動力,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做出新貢獻。
劉旭院士在致辭中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小麥產量提升及遺傳育種工作做出的努力,指出煙臺農科院在在小麥育種方面取得的成就,為推動山東省的小麥生產以及全國的小麥生產并帶動全國糧食生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分析了作物科學進入基因組時代,我國分子育種研究在國際上存在的差距、不足以及重大發(fā)展機遇,希望大家進一步凝聚共識,加快步伐,發(fā)揮人力財力優(yōu)勢,集中精力做好小麥基因組和分子育種突出問題研究攻關,將小麥基因組分子育種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為進一步提升中國小麥產量、品質以及育種世界競爭力作出不懈努力。
劉春明院長介紹了中國作物協(xié)會及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有關情況,指出新時期國家面向農村增收,在增產經濟作物的同時確保14億人的糧食安全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不斷提升糧食作物的產量質量,提升生產效率,減少生產成本。他表示,從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分發(fā)利用、精準鑒定,到基因組學研究,再到分子育種和栽培技術推廣,在國家支持和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他希望全國同行共同努力,把小麥育種工作做好做大做強。
賈繼增研究員回顧了全國小麥基因組分子育種大會十年歷程和取得的豐碩成果,表示大會應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發(fā)展需要而生,同時得益于小麥研究界的團結協(xié)作及廣大研究人員的踴躍參與和無私奉獻,規(guī)模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為廣大專家學者搭建了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和學術討論的平臺。他指出,未來3-5年是我國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多倍體作物基因組高速發(fā)展時期,希望參會的小麥屆專家學者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在這關鍵發(fā)展時期,激蕩思想,深入交流,在小麥基因組及分子育種領域實現(xiàn)更多突破,不斷提升中國小麥領域研究世界影響力。
本屆大會由中國作物學會主辦、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協(xié)辦,魯東大學、煙臺大學、煙臺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登海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煙臺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聯(lián)合承辦。大會旨在展示過去一年我國小麥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研究取得的成就,推動小麥基因組學及其相關研究領域的發(fā)展。大會為期3天,將圍繞小麥基因組學、小麥新基因發(fā)掘、小麥分子育種與種質創(chuàng)新、小麥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小麥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等議題將舉辦近50場學術報告。同時,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Wheat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IWGSC)將在會議期間組織3場專場workshop,就近年來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研究領域的熱點及難點問題進行專場討論。
小麥加工設備_小麥加工機械_小麥加工成套設備【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