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專項、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資助,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主辦,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崗承辦的“2019年小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現場考察會”在河北邢臺召開。農業農村部質量安全監管司龔加順調研員、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肖世和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王鋒所長助理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郭波莉研究員主持研討交流。
龔加順指出,農業質量年啟動以來,農業結構得到了優化、綠色發展取得明顯進展,質量、品牌、效益等方面工作穩步提高,為鄉村振興戰略起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推進質量興農的基礎和關鍵。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需要全產業鏈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努力?,F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的設立為三產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希望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質量安全崗和示范企業繼續探索“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為保障優質小麥及面制品質量和安全供給做出貢獻。
肖世和指出,近幾年小麥產量維持在1.3億噸左右,數量上已經得到滿足。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兩個主要任務是保證糧食安全和保證小麥產業健康發展。體系成員在技術上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也越來越關注小麥的質量安全。一二三產業融合傳統模式是從一產開始朝二產、三產延伸為主。金沙河探索了以二產為龍頭,向上游、下游延伸的模式。二產是一產生產農產品的承接者,又是三產產品銷售的供應商,可以將市場的需求直接傳導至農業生產,從而實現融合發展,不失為有益探索。
王鋒指出,農產品加工業正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力量,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基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始終牢記研究所使命,明晰學科布局,確立優先領域,開展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裝備研發、重大新產品創制、集成示范與轉化應用等重點工作。他期待著研究所小麥加工團隊和金沙河面業集團在多年合作的基礎上,盛開合作之花,常結融合之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指出,在中國社會發展全面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如何發展?答案需要向企業家、科學家、經濟學家和市場投石問路,特別是向產業經濟學家請教,把農產品生產、儲運、加工、市場、消費的研究成果置身于產業經濟的大背景下,讓企業家在政策支持下去大膽探索和實踐,走一條產業單元、產業技術、產業經濟、產品市場融合之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有限公司魏海京副總經理介紹,金沙河集團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農業增值,農村增益。在一產環節,以加工企業為龍頭,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或投工參與經營。農民可享受到土地流轉和投工的收入。土地集中連片經營后,節水60立方/畝,節電費27元/畝,成本下降15%。二產環節,提高原糧質量穩定性,提升生產技術的自動化,加強管理的精細化。三產環節,積極探索物流、電子商務、餐飲、工業旅游等項目,創造增量效益,提高了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018年,企業實現產銷掛面100萬噸,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掛面生產企業;年加工小麥250萬噸。
會議考察了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探索的糧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的大田生產、收儲、制造、儲運等環節,研討了產業融合發展理論、小麥育種與質量控制體系、區域小麥品質特點及產業化建議、小麥全產業鏈質量管理探索、科技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的支撐作用等。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抗病材料創新崗位科學家馬傳喜,南方麥田生態管理與產地環境治理崗位科學家沈阿林,臨汾、徐州、揚州、南京、六安、咸陽、邢臺等試驗站站長,以及冬春混播區高產栽培崗位、亳州、楊凌綜合試驗站團隊成員、經營主體代表近50人參加了考察和研討會。
小麥加工設備_小麥加工機械_小麥加工成套設備【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