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便于社會公眾更好地理解《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大力推動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現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問題。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國辦發〔2017〕78號),提出要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和經濟社會發展,并提出了若干條意見。江蘇省政府在2018年1月份也出臺了《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省的實施意見》(蘇政辦發〔2018〕2號),對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措施進行了細化,并要求全省各設區市也要出臺相應文件,并列入年度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內容。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決策部署,市政府制定出臺《實施意見》。
二、主要內容
(一)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實施意見》明確培育流通主體,適應國家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需要,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加快轉換經營機制,走聯合發展之路,提高糧食產業競爭力。支持發展民營糧食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和糧食經紀人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糧食市場體系的有益補充,支持符合條件的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優質糧食工程”等項目建設。引導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轉移,形成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龍頭企業,有效發揮其推動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
(二)創新糧食產業發展方式:《實施意見》著力推動產業集聚,加速資源、資金、資產集聚,形成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的糧食產業集群,加強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促進優勢企業、先進技術、高端人才和資金進入基地,發揮基地的聚集、輻射和帶動效應。支持各地通過質量提升、品牌創建、特色產品認定等,提升常州糧油產品的美譽度。推動糧食企業向上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和協作,向下游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著力打造綠色、有機的優質糧食供應鏈。
(三)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要求主動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推動糧食加工逐步由糧食初級產品向高端產品、特色產品轉變。鼓勵糧食企業探索多途徑實現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加快推進以傳統蒸煮米面制品為代表的主食產業化進程,努力構建現代化主食產業體系。加快實施以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糧食質檢體系建設、“中國好糧油”行動為主要內容的“優質糧食工程”。
(四)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實施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全市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沿江、沿運河糧食物流產業園區建設水平。積極倡導“互聯網+”思維,提升收購、儲存、調運、加工、供應等各個環節信息化水平,建成具有常州特色的“智慧糧食”新體系繼續走在全省前列。充分利用常州糧機制造發展優勢,提高關鍵糧油機械及儀器設備制造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糧食品質及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設備的技術水平。支持糧食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打造企業技術創新平臺。鼓勵糧食企業采取與糧食行業高等院校聯合辦學、委托培養、在職進修等方式,加快培養基層一線倉儲保管、質量檢驗、設備研發、市場營銷等專業技術人才和實用型人才。
(五)落實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實施意見》要求統籌利用產糧大縣獎勵資金以及糧食風險基金等支持糧食產業發展。其中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支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不低于50%。對符合規定的新獲得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好糧油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適當獎勵。對有關稅收政策規定條件的企業給予減免相關稅收。支持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用地,改制重組后的糧食企業,可依法處置土地資產,用于企業改革發展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落實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拓寬糧食企業融資渠道,為糧食企業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和信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