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鐵牛唱主角
五六臺水稻收割機一字排開,吼叫著來回沖鋒,隨之,一排排稻稈被整齊放倒在地里。隨著收割機的前進,一袋袋滿裝稻谷的塑料編織袋也被有序地拋到地里。沒多久,運輸拖拉機趕到了,車上跳下兩人,抓起一袋袋水稻扔進車廂里,裝滿后運出田間,迅速奔向遠方……這是日前發生在昌邑區孤店子鎮大荒地村水稻田里的一幕。
石忠是其中的一名收割機駕駛員,也是當地的一位農民。他說,現在正是搶秋收時間,每天露水一下去,8點左右他們就開始工作了。“晚上回家就說不上是幾點了。”休息間歇,他指著收割機感慨,以前,30個人一天只能收1坰地,現在,像這樣的收割機,一天就能收一坰半地,而且,直接脫粒,又省了一道工序和人工費,省錢省工,速度又快!
吉林市農委綜合處副處長顧軍介紹,在吉林市,像這樣的機械化收割,除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面積使用外,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單干農戶接受。“今年全市水稻機收面積達到135萬畝,占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69.2%。現在機收正成為水稻秋收的主流!”他說。
玉米收割:機收迎頭趕
近日,在舒蘭市吉舒街道德源村農民盧雙明家的玉米地里,一臺玉米收割機正在來回奔騰,不一會兒,隨著一片玉米秸稈的倒下,收割機便倒出滿滿一車兜玉米。
盧雙明是村里的玉米種植大戶。今年他家種了80多畝玉米。他說,今年玉米收成肯定比去年要好,大概能產15萬斤。說起對機收的認識,他說,以前人工收時,一坰地幾個人得收好幾天,現在,一臺機器開足馬力,幾乎一天就能全搞完,“人工費、時間省一半還多”。由于今年玉米生長周期短,成熟度還不太足,盧雙明打算慢慢收,讓玉米在地里多長兩天。“殺殺霜,粒收得能更實些。”他說,“反正有機器收,快,不怕捂地里!”
據統計,2013年吉林市玉米機收面積達60.2萬畝,占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30.8%。顧軍認為,相比水稻,吉林市玉米機收面積還不夠大。主要是玉米大部分種在山區,同時玉米種植戶中,小家庭戶占多數,難以形成機收條件。他說:“隨著專業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規模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和壯大,我市的玉米機收肯定會迎來一個大發展!”
據介紹,2013年秋收,截至目前,全市170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共投入農業機械11萬臺(套),機收面積達到195.2萬畝,較去年提高約10個百分點。
另據介紹,各縣(市)區測產結果顯示,今年吉林市糧食作物總體長勢良好,總產量將達到116億斤,比去年增加6億斤,糧食生產豐收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