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年產量約為5億噸,收獲后在脫粒、晾曬、貯存、運輸、加工、消費等過程中的損失高達18%左右,與全世界每年糧食霉變損失3%存在較大差距。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農業補貼政策的拉動下,我國糧食烘干機市場逐漸升溫。但我國烘干機市場尚處于非規范性發育階段,市場發育不均衡。
我國糧食年產量約為5億噸,收獲后在脫粒、晾曬、貯存、運輸、加工、消費等過程中的損失高達18%左右,與全世界每年糧食霉變損失3%存在較大差距。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農業補貼政策的拉動下,我國糧食烘干機市場逐漸升溫。但我國烘干機市場尚處于非規范性發育階段,市場發育不均衡。
谷物干燥機械化和田間作業機械化是谷物豐產、豐收的重要保障。機械化干燥能提升糧食品質,傳統糧食干燥方式是道路及地面晾曬,增加了糧食雜質,降低了糧食品質,帶來了交通隱患,且處理能力有限。伴隨著農村改革的腳步,農村生產組織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突出表現在大型農場、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業種植大戶(專業戶)等農村組織的迅速崛起,改變了農業種植和經營模式,糧食將由過去分散在單個農民手中轉向集中在少數農村組織手中,糧食集中貯藏要求面臨首要問題即烘干問題,由此將拉動烘干設備市場的快速膨脹。近年我國極端天氣頻繁,自然災害較多,農民因天氣原因導致的糧食霉變數量不斷增加,糧食烘干成為農民的重要需求,為烘干設備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糧食烘干機市場呼之欲出。
目前,國內烘干設備生產企業達500余家,市場銷售額超過30億元。但烘干機市場競爭并不激烈,現實的競爭者多為中小型企業,其技術、產銷能力較弱,大型企業整合市場較為容易。目前,我國烘干產業尚處于階段。根據測算數據,從2005年到2013年這8年間,我國糧食機械化烘干能力增長了86.5%,年均增長10.8%;2013年,全國實際糧食機械化烘干總量約為6100萬噸,約占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0.13%。而美國、日本的糧食機械化烘干率均在95%以上,凸顯出我國糧食烘干加工產業的差距還相當大。2013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59.5%,糧食生產過和中的“耕種管收”等環節機械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糧食機械化烘干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全國平均機械化烘干率僅在10%左右,已成為制約糧食安全生產的“瓶頸”。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烘干機市場呈高速增長態勢。從業內人士推算數據看,2005年~2013年這8年間,全國烘干機保有量由起初的3.6萬臺發展到8萬臺以上,年均增長率約15.6%。8年間,全國各類烘干機年銷售規模由起初的3000臺左右上升到近8000臺,年均增幅達18.9%。當前,我國烘干設備市場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主要表現在:
一是政策環境利好。國家高度重視糧食烘干設備的生產與推廣,前不久,農業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意見》中專門提出鼓勵一部分具有實力的農機合作社流轉承包土地,開展包括糧食烘干、農產品加工等在內的“一條龍”農機作業服務項目。南方各省政府機構發布的有關加快糧食烘干速度的文件,在未來3年內要加大烘干設備的規模,形成大面積的烘干效果,例如要使2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到糧食干燥機械化的目標。浙江紹興地區,2012年針對谷物烘干機在原有60%購置補貼基礎上,補貼標準提高到購置額的80%~90%。烘干設備市場面臨良好的經濟支持、價格補貼、稅收優惠等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市場上烘干機械種類多,有可供選擇推廣的實用新型機械和技術服務支撐。
三是聯合收割機快速推廣和跨區作業的模式,使大量谷物需要及時、快速的干燥。未來谷物烘干機械發展空間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