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正制定糧食安全方案
去年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及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將確保糧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并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2015年一號文件預計仍將把“糧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這一點從高層及農業部的表態可窺端倪。
首先,在耕地保護方面,中央釋放了明確信號,必須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現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地方為發展經濟,有占用耕地的沖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對耕地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進行保護。”
來自農業部的信息稱,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外,還要增加“兩個底線”。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昨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守住耕地紅線,并不是說只要18億畝就夠,多出來的地可以搞別的建設。這里還要守住兩個底線:糧食播種面積不能低于16.5億畝,谷物面積不能低于14億畝。”
畢美家還透露,相關部門正在制定《耕地保護條例》,今后將依法保護耕地。
此外,目前糧食生產安全還受到生態環境、水資源等各種資源要素制約,為此,農業部正制定保障可持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綜合性實施方案。
12月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明確,“要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轉變。”
行業專家指出,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農業工作重點,不管是農業技術創新、農田水利建設,還是農業現代化,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確保糧食安全。
強化“適度規模經營”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重點培育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為主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了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中重點提到“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而今年相關部門的論調中則更強調“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1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12月4日,農業部召開視頻會議,就貫徹落實《意見》進行動員部署。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強調,“抓住穩定承包關系這一基礎,確保土地經營權流轉有序,把握好規模經營的度,在穩定家庭經營基礎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一位農業部專家表示,中國搞不了美國那樣的大農場,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國際經驗,大力推進適度規模的家庭經營。
“為什么要適度規模?從國際經驗來看,如果太保守,很可能導致農業主要依靠財政補貼,缺乏國際競爭力,大宗農產品主要依賴進口;而太激進的話,一味地依靠市場機制調節并加上依靠行政力量的助推,很容易導致土地兼并劇烈,導致小農戶破產和流離失所,引起社會的不穩定,從而走向拉美化。”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認為,當前條件下種糧大戶的土地適度經營規模,在北方地區約120畝地、南方地區約60畝地比較好。
他還強調,必須堅持家庭經營,只有家庭這種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單位和相對獨立的經濟組織,才能合理安排勞動、分配和消費,優化資源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