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第一大產業,又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并受其制約,無疑也適應“新常態”的研判。因此,緊密結合農業發展的實際,全面認識農業發展的新亮點,準確分析農業發展的新特征,完善適應農業發展新常態的新舉措,對于到本世紀中葉,在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同時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農業發展新亮點閃耀
按照上述關于“新常態”的理解,聯系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實踐發展,當下的中國農業,如同整個國民經濟一樣,可謂亮點閃耀,特點突出,前景可期,首先是農業發展亮點閃耀。
一是農業產品擺脫了長期短缺的困境。農業糧食等主要產品連年豐收的實踐一再證明,中國農業已有足夠的能力為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足夠的食品和工業所需的農產品,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數量的增長已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天然、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市場空間持續擴展。
二是傳統農業改造取得決定性的進展。在工業化進入中后期的大勢下,農業至少也進入到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傳統農業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利用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以自給自足為主。新中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的經濟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即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了一大步,農業投入和產出的商品化、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由此帶來農業生產力一系列深刻的變化:資本替代勞動,機械力替代人力、畜力。資本化經營首先進入畜牧業、園藝(果蔬)業,專業化、規模化不斷擴大,并逐步向糧食等種植業擴展。經營主體多樣化,農村商業、科技、機械、技藝等兼營種養業的農戶與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的經營主體各顯其能,各得其所。生產儲運加工基地化、專業化、品牌化、產銷直接對接的產業運行方式初步形成。農業內涵已由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延伸到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技術、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成為一個圍繞著農業生產的產業群體。相應,農業的田間勞動大為減少,農業科教、農用工業、農業服務等崗位的就業量擴大。從田間到餐桌的生產、收儲、加工等各個環節分工專業化、服務社會化,農戶坐在家里,手持電話,呼風喚雨,要什么有什么,悠閑作田;一些居住在城鎮,駕車進村,耕作農田,早出晚歸,走耕成族。農業的功能由生產向觀賞、休閑、美化等方向延伸,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農業遍地開花。農產品國際貿易空前繁榮,大量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減輕了國內農業地的負荷,也讓國內農業刮目相看。
三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體制機制為農業、農民撐起了堅實的保護傘。農田整理、道路、水利、電力等公共設施,公共提供,得到較大的改善。農業的凈收益得益于政府補貼和市場供需的價格調節穩步走高。農民的各種社會保障全面起步,城鄉一體可望可及。
農業發展新特征突出
認真分析上述農業發展的新亮點,從產業與產業、城市與鄉村、國際與國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來講,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亮點蘊含著新特征。
在產業與產業的關系上,農業增長的動力不是來自農業內部,而是來自二、三產業的發展。我們通常講,沒有農業、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就不可能有城鎮的發展和繁榮,也難以支撐工業化、城鎮化,這樣講無疑是對的。但是,從工農互惠、產業互補的角度來講,我們還要講,沒有工業化、城鎮化,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也沒有農民的解放和農村的繁榮。農業投入主要來自國家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家庭成員的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農業所需的種子、化肥、農藥、機械及其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主要源自農業工業和農業科技的進步;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化服務得益于三產業的發展;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則直接源于二、三產業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吸收,等等,都無不是二、三產業發展的成果。
在城市與鄉村的關系上,農民的話說得直白,養活億萬“農民農”是“農民農”自已的事;養活城里人和億萬“農民工”,則不是“農民農”的事,而是政府的事。城鄉互惠互利,首先在于城鄉等量勞動獲取等量收益,等量資產獲得等量回報,公共設施、公共產品、社會保障城鄉一體。
在國際與國內的關系上,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與合作,活躍了國際農產品貿易和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管理的引進、試驗和推廣,農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政府對農業發展負有更加重大的責任,政府需要全面擔負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重任,而不是傳統的勸課農桑、催耕催種所能湊效的。因此,要進一步界定政府與市場、國家與農民的不同職責,各執其事,形成合力。
新常態、新舉措
農業發展的新亮點和新特征構成了農業發展的新常態,如何讓這種新常態貫穿于今后三、五十年農業現代化的全過程,當前,作為各級黨和政府及農業部門,要做到以下幾點:
科學認識農業新常態,明確農業發展新方向。農業發展的亮點已閃耀,農業發展的特征已突現,農業發展的成果已可及。但是,多年來,在政策規劃、學術研究和農業一線,各種爭論,不休不止。“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之聲未息,“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憂心又起。以致在實踐中是非不明,舉步維艱,時有發生,或一步三回頭擔驚受怕,或者頻翻燒餅,進一步退兩步,嚴重地制約了農業的發展,拉大了農業與二、三產業和中國農業與發達國家農業的差距。因此,當前迫切需要來一次思想大解放,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更不是從成見出發,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真正把思想統一到新常態上來,堅定走向農業發展新常態的信念。
適應新常態,制訂現代農業綜合測量標準和農業工程規劃設計規范,以利各地查漏補缺,填平補齊,與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同步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滯后于工業,原因很多,缺乏國家級的農業現代化綜合測評標準和農業工程規劃設計規范是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李書記東西向、王書記南北向”,各個部門、各個行當,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以至在一個省、一個縣,要找出一個已基本建成的綜合配套的現代農業區、農業園或農場,并非容易。2007年一號文件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但時至今日,除了各級制訂的五年和年度規劃以及少量工程設計以外,具體到一個區域直至一個村莊,如何實現上述“裝備”、“改造”、“提升”、“推進”、“引領”、“發展”的配套設計和建設,似乎還長期處于等待之中,不說省長、市長、縣長,就是一些農業部門的領導和專業技術人員,也很難說清本地區、本行當離農業現代化還有多遠,還缺什么。而在工業行業和企業則完全不是這樣。因此,沒有農業工程設計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要在吸收此前關于農業現代化測評指標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適應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多樣化的特點,區分不同的農業區域,建立一套科學的現代農業測量標準和農業工程規劃設計規范,變隨意農業為“設計農業”,象搞工業園區、工業項目、工廠管理那樣來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現代農業,并以此為重點來提高農民的素質,改變此前一些農民培訓效果不佳的問題。
加快改革,增強現代農業的活力。農業加快發展的過程也是改革紅利不斷呈現的過程。一是要加快農業部門的改革。改革開放30多年來,適應傳統農業和計劃經濟的農口體制一直沒有大的改革,已經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對整個農口體制進行改革和重組。二是要加強支農惠農投資管理方式的改革,提高資金利用率。常聽農民就某個農業設施說:“新中國以來,如果設計得好,資金管理得好,光是國家的投資,別說一個泥巴工程,就是一個鐵工程都早已建成了”。農民的批評表明的是投資效益的低下,必須改進管理,提高效益。三是要切實搞好農地制度改革。農地改革的死結在于,已進入代際更替的、按市場經濟法則而不是按計劃經濟法則進入城鎮就業居住、直至成為外國居民的數億原農村戶籍人口,該不該、可不可、能不能獲得原農村承包或繼承的土地權益,此結一解,農地改革就有可能一朝突破,一馬平川。四是加快農村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對經濟新常態的適應性變革。這些方面的改革,越遲越被動,越早越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