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龍江探索5種土地流轉形式流轉面積超6500萬畝
黑龍江省堅持把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作為發展規模經營的首要條件和建設現代大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的多種實現形式。目前,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有轉包、出租、入股、轉讓、互換等5種形式,出現多樣化趨勢。黑龍江省土地規模經營主要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四種類型,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
黑龍江省富錦市長安鎮巨賢村種糧大戶柳軍力今年種了1114畝水稻。2010年春,柳軍力和66戶農民簽訂了土地轉包合同,共簽了5年。“當時每畝地400元,我一次付清5年,這比一年一包要便宜些。”柳軍力說,轉包合同到期后,如果對方同意續簽合同,還將繼續流轉。
富錦市長安鎮永勝村村民秦喜峰有90畝耕地,3年前孩子上學,秦喜峰和妻子選擇了去富錦市陪讀,所有耕地出租給同村的種糧大戶。秦喜峰說:“這幾年把地租出去,一方面每年有3萬多元的土地出租費,另一方面在市里打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像秦喜峰一樣,永勝村過半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并在“家門口”或外地打工。
富錦市農業局副局長張勁說,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30萬畝,占富錦市糧食播種面積的近四分之一。富錦市現有家庭農場4800戶,千畝以上種糧大戶162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021個,規模化經營面積400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70%。
土地流轉自愿是前提。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衛明村滕世亮以前種地,自己去市場買農資去糧庫賣糧,而如今加入綠農專業合作社,企業把農資送到家,收購企業到家門口收糧。“農民一開始認為合作社是吃‘大鍋飯,走’回頭路”,但隨著農民拿到的收入和分紅遠比自己種地多,服了也樂了,不斷有人找我加入合作社。”綠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剛說,合作社經營全村耕地的80%以上,已有98戶加入。
據了解,由同江市農業局牽頭,依托帶動能力較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由企業出標準、出物資、出訂單,由合作社按標準組織生產,加工企業以訂單價收購農產品,進行加工銷售。“這種模式充分體現了合作社的優勢,帶動了土地流轉,擴大了規模經營。”同江市農業局副局長張學平說。
二、試點土地流轉平臺鼓勵多元經營主體發展
記者采訪了解到,黑龍江省通過多項舉措有序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面積不斷擴大。一方面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提供綜合配套服務;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多元經營主體發展。
為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作為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的組成部分,黑龍江省同江市、富錦市、方正縣等地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同江市農業局副局長張學平說,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在發布土地流轉信息、規范土地流轉行為的同時,還為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耕地、林地、草原等各類農村資源的經營管理、確權登記、經營權流轉、勘測評估、擔保抵押以及合同糾紛調解仲裁等服務。
通過土地流轉服務平臺,今年同江市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已流轉土地34萬畝。其中拉動同江市東明村、新光村等6個村整村土地流轉,流轉面積7.6萬畝;帶動大戶流轉135戶,流轉面積22.5萬畝。張學平說,通過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有效促進了全市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進程,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而在富錦市通過整合原有信息服務網絡系統,并引進金融服務企業,創新工作載體,建成了市、鎮、村三級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服務平臺。2014年通過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富錦市農業部門累計發布流轉信息1.5萬條,勞務信息3200多條,流轉土地20萬畝。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為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保駕護航”。貸款難成為制約種糧大戶、合作社發展的一大難題。針對這一問題,黑龍江樺川縣引進第三方農村金融服務擔保公司,鼓勵農民將土地經營權轉讓給金融服務公司,服務公司再將土地轉包給該農民經營,并向信用社出具愿意與農民共同償還借款的承諾,然后信用社向農民提供貸款。這一模式被稱為土地經營權流轉保證貸款。
今年,樺川縣農村信用社累計向8400戶(家)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放土地經營權流轉保證方式貸款,金額達8.2億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型經營主體貸款難現象,促進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委獲悉,截至今年10月20日,黑龍江全省農村土地已流轉6507萬畝,比上年增長16.2%。全省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發展到5971萬畝,比上年增長17.1%。全省2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發展到10.5萬個。
三、惠農政策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落實有待完善
從實踐看,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面積不斷擴大,對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其中以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糧食豐收增產的重要推動力。
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促進農業持續增產。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使土地、機械、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優化配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據黑龍江省農委統計,黑龍江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通過規模經營拉動糧食增產在8%左右,農機合作社拉動糧食增產在15%左右,好的達到20%以上。地方基層干部表示,通過土地流轉和發展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村產業分工和效能提升,使土地轉入和轉出農民都受益。同時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積極開拓市場,實現了優質優價,有效提高了農產品市場開拓能力。
在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效益顯著的同時,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惠農優惠政策在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方面仍存落實難的問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這個政策很有針對性,對我們種糧大戶來說是個好消息。”黑龍江雙城市公正鎮玉米種植大戶于大龍說,今年種了600多畝玉米,但從目前來看,他還沒完全享受到該優惠政策,土地流轉后,還是流轉土地后進城務工的農民拿補貼,新型經營主體拿不到補貼。“即使良種、直補我們拿到了,流轉費肯定就會上漲,不管怎么樣我們都很難享受到好處。”
“享受不到國家的糧食補貼,這是新型經營主體面臨的普遍現象,肯定會對種糧積極性造成一定影響。”富錦市種糧大戶柳軍力說,農機都是自己買的,沒享受到補貼,目前僅享受到貸款貼息方面的優惠政策。
推進土地流轉擴大規模經營,新型經營主體和基層干部建議,各地可在穩定現有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新增種糧補貼,并向糧食產量大、商品率高的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通過加大對土地流轉、農機具購置等補貼力度,推動土地流轉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實現規模經營。同時,建立流轉土地的價格評估制度,指導農戶按照評估價格流轉,保護好農民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