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產生大量抑制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去除這些物質的花費成本較高;降解能源植物纖維素的纖維素酶目前還是技術瓶頸,纖維素的降解需要多種纖維素酶的協同作用,用的酶多、成本高,高效低成本的纖維素酶尚需研發。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與山東省濰坊昌邑市日前簽約,就建設能源植物鹽堿地生態修復及其高值化利用(昌邑)示范園區的科技合作框架達成協議。此舉立刻引起替代能源產業的關注。據記者調查,能源植物作為未來的新能源,具有良好的生態性、可再生性等優點,在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源實行“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糧”的政策下,在大部分荒漠、灘涂、草山、草場、荒山、沙荒地、鹽堿地等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荒地上種植能源植物,無疑將一舉多得。但目前通過能源植物生產石油替代品,還面臨著原料、技術成本高的瓶頸。 能源植物可用于生產接近石油成分和可替代石油使用的產品,包括麻風樹、油楠、油棕、柳枝稷、蘆竹和荻等。據統計,我國含油率高于30%、產量高、具有開發價值的本土非糧柴油能源植物多達147種。湖南農業大學培植的芒屬植物平均畝產量在2500千克以上,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占干物質的80%左右;礦物質含量低,燃燒充分,二氧化碳凈效應為零,無有害氣體釋放。 國家能源局《關于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設非糧能源原料基地。在鹽堿地、荒草地、山坡地等未開發荒地較多的地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作物植物特點,種植甜高粱、木薯、油棕、小桐子等能源植物,建設非糧生物液體燃料的原料供應基地。到“十二五”末期,建成油料能源林基地200萬公頃。 中國生物質能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副理事長蔣劍春告訴記者,當前能源植物轉化成石油替代品的技術有氣化、生物轉化等。能源植物含油量高,采用生物轉化技術,發酵溫度低、能耗低,經濟上合理。目前,生物轉化是能源植物技術的熱點。但是這種技術發酵轉化周期長、菌種不易存活,纖維素酶的生產成本高。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李福利進一步介紹,生物轉化技術預處理、發酵、提取、后續處理等環節處理成本高,處理后的產品作為能源成本高,還不具備經濟性。纖維素預處理過程會產生大量抑制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去除這些物質的花費成本較高;降解能源植物纖維素的纖維素酶目前還是技術瓶頸,纖維素的降解需要多種纖維素酶的協同作用,用的酶多、成本高,高效低成本的纖維素酶尚需研發。 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看來,荒地上種植能源植物實際種植成本依舊過高。他認為,從利用角度看,只有那些光合速率快、葉面積指數高、生物量足夠大,且容易收集運輸的植物才是理想的能源植物。然而實際上,荒地一般位于比較偏僻、經濟比較落后、交通不甚發達的地區,水土資源條件差,在荒地上的種植成本、收集運輸成本等都高于一般農田,利潤空間縮小,如果沒有路、電、水、肥、機械等基本條件,在荒地上搞能源植物,高產量和高利用率都都難以實現。 “目前所說的每畝生產7~10噸能源植物,是在優化條件下取得的理想成果。但是規模種植需要施肥、澆水、光照等相關條件,而且鹽堿地、沙漠地植物生長所需的元素本身就缺乏,因此,實際上很難達到這樣的理想產量。”李福利進一步說。 蔣高明也表示,一些能源植物在熱帶環境下生長,要實現每畝生產7~10噸的目標,投入的化學能必須足夠大,并耗費大量的人力,這就背離了發展能源植物的初衷。近幾年來名噪一時的麻風樹就是典型例子,單位面積產量低、出油率不穩定、分布區域不夠廣、油脂轉化成生物柴油后燃點高、比石油產品經濟效益低等一系列難題一直制約著規模化生產。 對此,有關專家建議,種植成本高不應當成為發展能源植物因噎廢食的理由,應當突破良種選育及定向培育技術,篩選培育高光效、能量密度高、抗逆性強、不危及生態的高產優質能源植物新品種,培育多個新型生物質能源作物和能源林新品種。以能源植物生產石油替代品的示范工程為依托,不斷總結經驗,突破纖維素原料預處理、酶制取等技術瓶頸,推動能源植物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