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他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烘干機作為自用,那么以合作社承包500畝地,一畝地產量為615公斤糧食的前提下,用于糧食烘干25萬元投入成本需要10年時間才能收回。也就是說,如果合作社以提供烘干服務為目的購置烘干機的話,以常州平均烘干價格0.075元/斤計算,合作社要想在10年時間收回成本的話,就必須保證每年接到超過30噸糧食的烘干作業。但是,李臣認為,天氣因素和農民自身對糧食烘干的認識局限使得30噸這一作業最低指標很難完成。
如何才能解決糧食烘干成本回收緩慢這一難題?李臣說,在加大對烘干機作業補貼力度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才是真正能解決這一難題的良方。“對于農民來說,烘干糧食是又一次成本的付出,所以短時間內改變農民鋪曬糧食的習慣很難。”李臣說,“而合作社本身具有一定經濟實力,通過土地流轉使得合作社擁有更多土地,在糧食量多的情況下,烘干機就會成為合作社的必需設備。”
而為了解決集中烘干造成的高額運輸費用問題,章士正只好考慮購買一臺移動式烘干機來解決。“其實,這個季節很多種糧農民都跟我聯系,需要糧食烘干。”章士正說。近幾年來,江西省雨量豐富,同時早稻收獲季節與雨季重合,很多種糧農民,特別是種糧大戶都需要糧食烘干服務。章士正說,樂豐合作社經常為一些種糧大戶進行糧食全程機械化服務。一位擁有600多畝耕地的大戶不止一次跟他討論糧食烘干的問題,希望他購置一臺可以移動的烘干機。“相對于農民來說,種糧大戶由于收獲的糧食較多。所以他們在評估是否進行糧食烘干時,不僅成本要納入評估范圍里,時間、運輸質量和損失率都是評估的重要內容。”章士正說。
已經決定購置移動式烘干機的章士正此時卻并不輕松。他說,首先,國內幾家烘干機企業并不看好移動式烘干機,幾乎沒有企業生產。另外,如同業內人士所說,移動式烘干機耗電量大,電力問題如何解決?在陰雨天氣開始工作的移動式烘干機如何保證自身干燥?最令章士正擔憂的是,在業內人士普遍質疑移動烘干機運行成本高昂的言論下,糧食烘干服務的價格也會比現在的5分/斤高很多。那么,到時候,那些客戶是否能接受呢?
看來,糧食烘干機的真正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