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花生先“體檢” 成品檢測再“出門”
土榨花生油因“無添加”、“純天然”而受到青睞;另一方面,它又因可能存在黃曲霉毒素B1超標的情況而遭遇信任危機。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全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年中工作座談會了解到,按照“取締一批、整改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全區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食用植物油小油坊整治行動,一些小油坊已經按照原料先篩選、成品要檢測等要求進行了整改
1、原料
老板顧客雙向篩選把關
“自己吃的油,要仔細選。”家住田陽縣城的黃女士到附近的阿道榨油坊去榨花生油,搬過一張小板凳,掏出老花鏡戴上,把花生仁攤在大簸箕里仔細挑選,把霉變的挑出去。她告訴記者,她家一直都吃這種土榨花生油,“花生是我自己選的,我親眼看著榨出來,不加亂七八糟的添加劑,吃起來才放心。”
黃女士以前不知道土榨花生油可能有黃曲霉毒素超標的問題,后來榨油時碰到有執法人員來檢查,才知道了這個常識,因此在原料挑選這一關就更上心了。盡管油坊的花生已經是篩選過的,她還是要再篩一遍,很多來榨油的居民都一樣。
阿道榨油坊做的是來料加工生意,有供貨商把花生送到店里寄賣,客人就直接從店里買花生榨油。客人大部分是田陽縣城的居民,也有餐飲店。老板羅燕說,土榨花生油黃曲霉毒素B1超標,主要是原料問題。小油坊整治這兩個月來,食品藥品執法人員來過好幾次,“主要是檢查原料花生仁,有幾次被查出不合格,整批花生退回給供貨商”。
羅燕坦言,花生是好是壞,有時候沒法從外表看出來。現在每批送來的花生仁都要先篩選,然后再試榨幾斤,榨出來的油用快速檢測試劑來檢測黃曲霉毒素B1是否超標,合格了才留下。還有一些居民是自己帶花生來榨油的,也提醒他們先篩選。
2、檢測
每批都檢,留樣備查
光用肉眼篩選不能百分之百保險。按照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整治要求,小油坊的每批植物油都要經過檢測,合格了才能出油坊。羅燕告訴記者,每榨50公斤花生才收30元加工費,可是送到實驗室用儀器檢測,一次就要花40多元,成本挺高。好在現在縣里提供快速檢測試劑,能做到每批檢測。
每批檢測完的油都要留樣。記者在阿道榨油坊的留樣柜看到,樣品油裝在塑料瓶里,瓶上標著生產日期、批量等信息。有些來料加工的批次,還寫著來料加工者名字、聯系電話等,以保證能對產品進行追溯和召回。
田陽縣食品藥品監管局的執法人員介紹,阿道榨油坊是該縣較早加工花生油的小油坊之一。此前的舊址只有一個加工間,達不到要求。經過搬遷改造,現在生產加工場所約有100平方米,基本能按照加工流程來布局,分成原料區、烘炒區、加工區、成品區及檢驗區。
據介紹,田陽縣對食用植物油小油坊進行了普查登記,共有50家,其中季節性生產的有41家,正常生產的有9家。9家正常生產的小油坊均按照要求進行了功能改造。
3、監管
餐飲店植物油也納入整治范圍
從今年5月起,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下發《全區深化治理食用植物油小油坊工作方案》,通過為期兩個月的行動,深化治理食用植物油小油坊,做到“四個一批”,即“取締一批、整改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
整治行動對所有食用植物油小油坊開展普查登記和建檔工作,做到“一坊一檔”。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督查小油坊生產經營者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規定的原料采購臺賬、進貨查驗、索證索票等制度,與有關部門聯合對原料供應商進行監管,確保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的食用植物油來源可追、去向可查、原料質量符合安全標準。
小油坊生產加工的食用植物油必須經檢驗合格方可上市銷售(主要檢驗黃曲霉毒素B1及苯并芘等指標);監督抽檢不合格、質量不安全、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用植物油嚴禁上市銷售。產品必須嚴格標示其原料種類和真實品名,生產加工的調和油必須按所添加成分含量的高低如實標明油品的成分;散裝食用植物油的銷售無標簽或標簽內容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上架銷售。
餐飲過程中使用的食用植物油也納入監管整治范圍,以中央廚房、學校幼兒園食堂、大中型餐飲業為重點,全面排查餐飲業食用油隱患,檢查是否有小油坊生產的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的質量檢測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