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時期的中國人、埃及人、腓尼基人采用各種各樣原始的機械方法提取油脂,但到水壓機的使用(1875),油脂的制取只是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活動。20世紀以來,由于產業革命的興起,都市人口的集中,傳統的油脂供應不足,人們迫切需要大量高品質的油脂,近代油脂工業才有了產生的基礎。
20世紀之初,首先是螺旋榨油機的發明(1900,以及它與離心機(1880)的使用相結合,始為近代油脂工業連續化生產拉開了帷幕。
油脂真空脫臭(1900)和油脂氫化(1902)的發明,使原本僅限于動物油脂為原料的人造奶油(1869)也有了使用魚油及植物油的可能。而在此期間,激劇發展的美國棉油業也適逢其對地派生出了起酥油的發明(1911)。
從機械壓榨到化學萃取,油脂浸出從方法(1856)到生產的應用(1870),在其技術發展的顛峰狀態(―),這一時期是油脂工業百年來最絢麗多采的,形式各異的浸出器,展現了眾多設計大師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以農產品為基礎原料的油脂工業的飛躍發展,得助于“綠色革命”的恩惠。世紀初迅速增長的美國棉花業;二戰后時至今日,美國及中南美國家大豆業的蓬勃興旺,加拿大雙低菜籽的成功開發,馬來西亞熱帶棕櫚油的異軍突起,它們不僅構筑了世界油料的新格局,為全球的油脂加工提供了日益充實的原料,而且隨著農業集約化的進展,使得今天油脂工業的國際化、大型化、自動化成為現實。
如果僅從制取和精煉而言,油脂已經榨凈浸盡,各種餅粕蛋白質從肥料、飼料進而到食品也得到了高度利用,以磷脂、維生素、甾醇、肌醇、谷維素等副產品的開發,業已物盡其用。經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臭、脫蠟后凈化的油品亦近完美。油脂這個傳統行業(技術)發展到今天,似乎已近黃昏“夕陽西下”了。然而,“民以食為天”,油脂(食品)這一行業是永恒的,它的發展亦無窮盡,新的問題仍有待人們從更高的視野去探索。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油脂生產過程中的廢液、廢氣的排放,高溫加熱以及多氯聯苯致使食用油中毒的悲慘事件,至今仍然使人時存隱憂。曾經令我們引為自豪的油脂浸出技術,它所采用的溶劑,以及它對環境的污染,正受到人們日漸增多的質疑和重新審視,而采用超臨界"#$的浸出技術,至少在連續化和生產成本上,目前尚不能替代現有的生產方式。同時,在崇尚自然食品的今天,人們也越來越不喜歡經過高溫和化學處理過的食用油了。對由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油料,對氫化油,也開始敬而遠之。
如此諸多問題,對我們都不啻是新的挑戰。
在追求高質量飲食生活的今天,人們對油脂產品,也不僅僅只滿足于能量、營養方面的一次機能;色澤、味覺、嗅覺等方面的二次機能;而更多的是追求同時具有免疫、生物體調節功能方面的三次機能性的產品。隨著油脂化學結構和油脂營養研究的進展,系各類脂肪酸生理機能的逐步解明,各種易消化油脂、低熱量油脂、高穩定性油脂、改善脂質代謝及流變學特性的機能性油脂產品的開發與利用日見活躍,古老而年輕的油脂工業,正在譜寫著21世紀油脂產品設計的新篇章。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