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川中丘陵區,占沱、涪兩江分水嶺,曾經十年九旱的樂至縣,是如何續寫糧食生產“樂至傳奇”的呢?
“好政策”提升種糧信心
5月12日,樂至縣印發《關于下達2014年縣本級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資金的通知》,對2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2戶家庭農場發放扶持資金200萬元。
“現在的政策好,除了良種、綜合直補外,種糧不僅有技術指導,還能額外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種糧信心更足、更有盼頭。”當知道自己能獲得5000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專項補助資金時,回瀾鎮一家庭農場主笑著說。
地處川中丘陵區,占沱、涪兩江分水嶺,曾經十年九旱的樂至縣在糧食生產上顯得“先天不足”。近年來,縣域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這又讓糧食生產顯得“后續乏力”,群眾種糧積極性略有降低。
如何克服“先天不足”,提振全縣群眾種糧信心,確保糧食生產穩產增產?樂至縣委、縣政府在形成全縣糧食生產合力上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
強化責任主體。該縣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強化了糧食生產領導小組,明確鄉鎮是糧食生產的責任主體,鄉鎮書記、鄉鎮長是第一責任人,把糧食穩產增產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親自抓、親自推、親自督。縣級領導、鄉鎮黨政“一把手”還親赴一線現場辦公,幫助解決糧食生產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全縣上下形成了糧食生產穩產增產的合力。
落實惠民政策。“誰種補誰”、“多種多補”、“優種再補”……去年,樂至縣根據省市統一部署,始終嚴格落實中央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及時將良種補貼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同時還印發《樂至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辦法》。2014年,全年累計發放補貼資金9473.52萬元,其中良種補貼1198.52萬元、農資綜合直補7119萬元、糧食直補789萬元、農機購置補貼280萬元、種糧大戶補貼87萬元。
深化綜合改革。改革是促進穩產增產的動力源泉,樂至縣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并試點推進“七權同確”;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等資源流轉;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促成金融機構和農業企業有效對接,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
“硬基礎”擴大種植面積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水汩汩流、苗油旺旺,群眾在便民道上往來有序……走進位于盛池鄉和中和場鎮的“樂至縣2013年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水稻)示范區”,糧食生產的勃勃生機不由迎面而來。
“這還得感謝項目所興修的水利設施,要不然我們這么平坦的土地只有丟荒咯。”盛池鄉百擔丘村村民陳祖軍說,“對于我們老百姓來說,好政策是催化劑,好基礎才是硬道理。”
按照“一路二水三產業四民居五增收”目標,樂至縣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依托地形,打破鄉鎮、村組地域界限,聯合區塊思考發展方向、明確發展定位,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做到集中、連片開發。
項目支撐農田水利建設。樂至縣充分整合現代農業項目、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小農水項目資金,綜合建設高標準農田,著重建設提灌站、堰塘、蓄水池、水渠、便民道等硬件,達到“適宜老百姓生產生活”的目的。
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樂至充分尊重并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規劃方案“民議”、建設內容“民曉”、工程建設“民主”、工程質量“民管”、資金使用“民審”……一系列的舉措使得農田水利建設熱潮在帥鄉大地鋪展開來。
2014年,全縣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建成高標準農田10034畝,規范調整田形6700畝,新建渠系9.9公里,修建田間生產便道127.7公里,機耕便民道402公里,維修、改造、新建提灌站158座,改善灌面10034畝,形成了“引、蓄、排、灌”協調統一的農田灌溉體系和較完善的田間生產路網。
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大大提升了農田排灌能力、耕地生產能力、農機作業能力。2014年,全縣在童家、寶林、中天、孔雀等鄉鎮建立小麥、油菜、玉米、水稻、大豆5大作物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片1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更是達到了126.01萬畝。
如今,“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的田間水利網絡,有力地保障了全縣農業生產、新農村建設和糧食的產業發展。
“新技術”助力糧食生產
“現在種糧政策好,農田水利建得也好,按理說糧食產量就該高,咋還是只收得到那么點糧食呢?”該縣放生鄉寶鼎村6組村民蔣才花是個莊稼“老把式”,卻被這個問題困惑多年。
“耕種模式傳統、糧種更新不及時、田間管理粗放導致產量想對固定,濫用化肥導致土地日益瘦弱,濫用農藥導致農作物抗病能力弱。”該縣農業局專家一語道出了癥結所在,“在政策、水利大好的情況下,推廣‘新技術’才是穩產增產的‘良方’。”
“糧食高產靠的是科技,農民持續增收離不開科技種糧。”為此,樂至縣大力實施“科技興農”、“科技引領”、“科技富民”等一系列富民戰略,以科技為先導,助推優質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
推廣糧經復種模式。在全縣大面積推廣“千斤糧萬元錢”和“噸糧田五千元”的糧經復合種植模式。其中在寶林、勞動建立“芋、玉、豆”復種示范區,示范面積500畝。畝產糧食1010公斤,畝產值6024元,實現了畝產噸糧5000元的目標,受到了示范區農戶的廣泛歡迎。
推廣優化配方肥和秸稈腐熟還田技術。搭建配方肥整建制推進機制,全力推廣農業生產使用優化配方肥和秸稈腐熟還田技術,提升土壤有機質。2014年,全縣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40萬畝,配方肥推廣應用面積50萬畝,全年累計推廣專用配方肥5036噸。
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田間管理上,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禁止使用高度高殘留農藥。建立了水稻、玉米、蔬菜、柑橘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片4個,面積3.7萬畝。光誘、色誘技術防治蟲害面積達1萬畝次以上,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的使用比例達90%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了更可靠的保證。
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樂至深入推進農機化示范縣建設,大力推廣新機具新技術,補貼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具1099臺,推廣機械化育插秧技術5萬畝、機播玉米技術0.5萬畝、油菜機(直)播8.2萬畝、油菜機收技術0.76萬畝、小麥機收技術2.5萬畝,新建農機專業合作社6個。全縣水稻、油菜、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1.8%。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