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農村調研時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幾十至幾畝的種田大戶基本上是賺錢的,但上千或上萬畝的種田大戶,很多并不賺錢。我們很奇怪,既然普通農戶都能賺錢,按照規模經濟的概念,農戶的規模越大,應該越賺錢,為什么很多大戶反而不賺錢了呢?
在與農資行業的人交往中,有些人也在困惑這個問題。有些種田大戶享受著國家補貼,但種田的虧損超過了國家補貼。
種植經濟作物有大年、小年的概念,小年不賺錢很正常,大田作物應該沒有大年小年的問題,糧價也比較穩定,一定有其它原因影響著農民的收入。
經過我們了解,發現大戶不賺錢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
商業資本進入農業,很多不賺錢
現在的種田大戶大致有三類人,一是種田能手發展成種田大戶,規模一般在幾十或幾百畝。這類人有豐富的種植經驗,規模擴大在正常的能力之內,賺錢不是問題;另一類是商業資本進入農業,他們本身對種植不熟悉,看好的不是農業的現在,而是農業的未來。這類一般不親自參與管理,而是委托其它人代為管理。農業領域的“職業經理人”或“委托人”還是個新鮮事物,不賺錢也很正常;第三類大戶志不在農業,看中的是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政策,沒有在地上下功夫,把功夫下在跑關系、跑政策上,這類大戶不賺錢也屬政策。
種田大戶不會當“大戶”
種田大戶并沒有學會如何當大戶。種植面積擴大了,小家經濟的經營方式并沒有變化。
中國農戶的平均耕地面積目前只有7.5畝,屬于家庭農業。家庭農業的種植方式,農民“自我雇傭”,沒人給自己發工資。所謂的收入,其實不過是自己的“功夫錢”。如果按照嚴格的財務制度,扣除農民個人的收入后,農民是沒有利潤的。
種植面積擴大后,家庭勞動力已經不夠了,要么雇工,要么用機械規模人工。無論那種方式,都需要付出成本。所以,種植規模較小,除了農資成本是顯性成本外,其它成本是隱性成本。當種植面積擴大后,原來的隱性成本變成了顯性成本。
根據有關資料,2012年,中國有家庭農場87.5萬戶,經營耕地1.76億畝,是全國承包農戶平均耕地面積7.5畝的27倍(200畝左右)。平均每個家庭農場有勞動力6人,其中家庭成員4.33人,長期雇工1.68人。
一般來說,100畝以下可以基本不請雇工,或短期雇工。如果超過這個面積,除了使用機械外,是一定要請雇工的。這意味著,種植規模越大,顯性成本的比例越大。
雇工耕種的精細化程度一般趕不上自己種地,如果再加上管理不善,規模化種植的收益不一定很高。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戶”?
規模化種植的顯性成本增加,這點無法回避。那么,規模化種植怎么才能提高收益率呢?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怎么當種田大戶的問題。
家庭農業與家庭農場,除了規模上的區別外,最重要的區別是什么呢?我認為是生產與經營的區別。家庭農業,平均只有7.5畝耕地,農民是農業生產者。家庭農場,平均耕地面積200畝甚至更多,農民除了是生產者,更重要的是經營者。中國農民,主要扮演生產者角色。美國農場主,主要扮演經營者角色。
農民作為生產者,獲得的是自己的“苦力錢”、“功夫錢”;種田大戶作為經營者,除了作為生產者的收入外,還有經營的收益。比如,過去農民的糧食基本上被“二道販子”收購了,農民是生產者,“二道販子”是經營者。在規模很小的情況下,這是不得已的做法。當種植規模擴大后,農民就要成為經營者。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