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糧食連年豐收,抓糧的積極性就可以收一收了?
從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各地實打實收的情況看,夏糧收成有望再創新高,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夯實了基礎。在黨的強農惠農政策支持下,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取得“十一連增”,去年糧食產量第二次穩定在1.2萬億斤的水平。在今年夏糧再次獲得豐收之際,有人感慨,既然糧食多年來都取得這么高的收成,抓糧食生產的勁頭就沒有必要鉚得那么足了。這種苗頭,是要不得的,必須保持十分清醒的頭腦。
糧為百業之基,中國有13億多張嘴,頓頓得吃飯,一天不能斷,糧食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突出的特殊意義。所謂“洪范八政,食為政首”,解決好中國人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必須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糧食連年豐收,并不代表糧食過剩了。目前,包括糧食在內的我國農產品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據匡算,隨著我國人口總量的增加,城鎮人口的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和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現在我國每年大體需要增加糧食200億斤。從中長期看,糧食供應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
糧食庫存增加,同樣不代表糧食過剩了。國家糧食庫存增加,主要是因為這些年玉米增產較多。另外,糧食市場放開,一家一戶和一般企業都很少存糧了,糧食儲備主要靠國家。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大約1.4萬億斤,缺口2000億斤。
解決糧食缺口問題,通過進口糧食做必要的補充和適度的調劑,是現實的。但如果大部分糧食供應都依托進口來解決,就很成問題。全球糧食貿易量有限,每年大致5000億到6000億斤,約為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國際市場大米年貿易量為400億到600億斤,僅占我國消費量的15%左右。國際貿易糧食總供給有限,我們絕不能靠買糧吃過日子。
多了少,少了多,糧食問題我們折騰不起。遠的如上世紀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造成民眾挨餓不說,就說上世紀8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由于放松了糧食生產,也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被動。所以,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中央明確的“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牢牢地高高擎起。
糧食生產,一刻也不能放松。我國用占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成績巨大,彪炳史冊。正是這樣的成就,中國政府獲得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少饑餓目標的證書,聯合國糧農組織對中國給予高度贊揚。
糧食問題,不能只算經濟賬,還要算民生賬。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僥幸,不能折騰。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