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過程中,對磨下物進行檢查時,應在磨膛中磨輥的中部和兩頭分別用手掌接取磨下物料,仔細觀察這3個部位的研磨效果是否合適,研磨程度是否一致,物料溫度是否基本相同,以防止磨輥兩端的軋距不一致,出現“單頭磨”現象。如果出現了“單頭磨”,應先將緊的一端略微放松,然后再一同緊軋距到合適的程度。
前中路皮磨首先觀察磨下物中的麩片大小、渣粒多少和含粉情況,然后將托有物料的手掌放平,在水平方向輕輕搖動,使麩片浮到物料上面,觀察麩片的大小和粘連胚乳的程度,然后再將麩片撥開,觀察下面的渣心和出粉情況,據此來鑒別該道磨粉機的研磨效果。前中路皮磨操作較好時,可得到較大的含胚乳麩片,較多而質量較好的渣心,渣心散落性好且很少粘連麩屑和粉粒,出粉較少。如麩片碎、出粉多,渣心質量較次且有粘連現象,則說明研磨作用較強,操作較緊,應適當調松軋距。若出現一端麩片較小、含粉較多、磨下物料溫度較高,另一端麩片較大、含粉較少、磨下物料溫度較低,則說明磨輥兩端的軋距不一致,出現了“單頭磨”現象。
對于后路皮磨,應著重檢查麩片上殘留胚乳多少,即麩片上含粉情況,如含粉較多,則應適當的減小軋距加強研磨,但同時也要防止把麩片切的過碎。
心磨應首先比較磨下物與磨上物的溫度差別、“起絨”情況和含粉多少,再用大姆指和食指捻搓,對其粗細度和光滑感進行判斷,并用手緊握物料感覺成團情況,以感覺出粉多少。對于前路心磨,由于人磨物料多是由清粉機來的顆粒料,應著重檢查磨下物的粉片和物料溫度,如含粉少、粒度較粗、光滑感較差,則說明研磨效果較弱,應適當緊軋距;如兩端的粗細度和光滑感不同,則粒度較粗、光滑感較差的一端含粉較少、軋距較松,另一端軋距較緊。
渣磨應主要觀察磨下物中胚乳顆粒的數量和質量及含粉多少,若渣磨分離出來的胚乳顆粒的數量多、質量好,出粉較少,其研磨效果也就較好。如胚乳顆粒的數量少、含粉多,則說明研磨作用較強,操作較緊,應適當調松軋距;如兩端的胚乳顆粒含量和含粉量不同,則胚乳顆粒數量少、含粉多的一端軋距較緊,另一端軋距較松。
對磨上、下物的感官檢查是磨工必須掌握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能,所以,在生產過程中,磨工應經常對磨上物和磨下物進行觀察、分析,并結合剝刮率、取粉率的測定結果進行校正誤差,通過反復實踐,對磨粉機的研磨效果摸索出較準確的感官判斷。
在生產過程中,對磨粉機進行調整時,應先接取磨上物,觀察流量、質量是否穩定,尤其是 IB 磨應特別注意,要隨時用手摸、眼看、牙咬、口嘗等感官鑒定法,判斷人磨小麥的水分、含雜、軟硬等方面的變化。用牙咬開小麥時,感覺不疲不硬,帶有發酥的感覺,并且大多數小麥口感基本一致,則說明小麥著水適當、著水均勻度也較高。同時還要注意觀察小麥的品種、麥粒的顏色、大小、粒質,看其搭配比例否達到加工要求,必要時及時調整設備,使粉路的產量、質量處于平衡狀態。對于其他各系統的磨粉機,應注意檢查磨上物的未篩凈物含量和提純效果,如:皮磨應查看麩片的大小、含渣心及含粉情況,心磨應查看物料的純度、粒度的均勻程度和含粉量。
人磨物料來源不止一處的磨粉機,還應檢查各處的物料質量是否基本一致,是否做到了“同質合并”,發現質量差距較大時,應找出原因,及時排除。同一道磨粉機有2對磨輥時,應盡量保持每對輥的流量基本一致,以免有的流量過大、研磨不透,有的流量卻過小,使磨粉機的喂料狀態不正常、平篩出現“篩枯”的現象,影響面粉質量。此外,磨工還要重視最后一道皮磨和心磨來料的數量和質量的變化,并根據情況,及時加以分析,妥善調整操作方法,如最后一道皮磨的來料增多、質量變好,則前中路皮磨的剝刮率可能過低,應適當減小前中路皮磨的軋距加強研磨;如后路心磨的來料較少,則可能是前路皮磨提取的渣心較少、使清粉機選出的物料量少或前路心磨取粉率過高。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