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廠的小麥出粉率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技術指標,大部分面粉一般以粉麩比來計算。在保證面粉質量的前提下,出粉率越高,生產成本越低,廠家獲得利潤越大。因此,在生產過程比較穩定的情況下,應當盡量提高小麥的出粉率,這是制粉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
1、原料的質量和著水潤麥
容重是衡量小麥質量最重要的指標,每一品種的小麥都有不同的容重,容重大的小麥出粉率高。籽粒呈橢圓且腹溝淺的小麥比籽粒細長且腹溝深小麥容重值高,出粉率也高。籽粒皮薄比皮厚的小麥容重值大,出粉率自然會高一些。
小麥入磨前必須達到凈麥質量要求,為保證小麥出粉率,我國面粉廠要求凈麥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塵芥雜質不超過0.3%,砂石不超過0.015%。糧谷雜質不超過0.5%。②小麥經過清理后,灰分降低不低于0.06%。③保證入磨凈麥有最佳水分。如果雜質多,不但影響出粉率,而且面粉質量也會下降,所以應加設初清裝置,一般是1臺圓筒式初清篩和1臺自衡振動篩,合理配置兩臺設備的產量和篩孔尺寸,使小麥進入主車間之前,得出初步清理大雜及部分不完善粒,不僅減輕清理車間負擔,而且對提高研磨效率,保證高出粉率創造條件。潤麥應使各麥粒間含水分均勻,有適宜入磨水分,對研磨前小麥著水,并完成一定時間潤麥,使胚乳軟化,麥皮變韌。從感官上說,用手握上去有一種滑膩的感覺,用牙咬上去不疲不硬,帶有發酥的感覺;如果拿手抓一把入磨前小麥,擤一下,伸開手掌,有數粒小麥粘在掌心表面,證明小麥著水恰當。如果潤麥水分過低,則小麥的胚乳膠硬,皮層與胚乳不能徹底分離,麥皮韌性不夠,皮層與胚乳結合依舊緊密,需要較大研磨壓力,極易造成粘附在皮層上胚乳剝刮不下來,麩皮含粉較多,降低出粉率。如果潤麥后水分過高,雖然減弱麥皮與胚乳的結合力,麩皮與胚乳容易分離,由于物料潮濕,流動性差,不能很好分級,篩理困難,引發糊篩現象,面粉難于篩出,因此,不但出粉率降低,成品小分超標,而且不易儲存。
2、 技術特性的配備
為了使皮磨系統造好心,心磨多出粉,皮磨齒輥采用D-D排列,小齒角,小斜度,而心磨齒輥彩大齒角,密牙齒,大斜度。盡管短粉路不用光輥,只要保證去心磨料純,也可達到同樣研磨效果,所以要求分級篩網I皮~IV的目數由16W依次增加到32W,加上撞擊松粉機的使用,進入平篩物料難免混入麩屑,為保證平篩所出面粉質量,平篩的粉篩應加密,如生產特一粉,前路采用11XX,后路采用12XX。
在研磨系統中,渣磨的作用是把附著在麥皮上胚乳剝刮下來,把粗粒磨細,為清粉系統提純打下基礎,所以渣磨至少設二道。不少面粉廠只設一道,且生產過多面粉,正常情況渣磨取粉率小于8%。在篩理設備中,用得最多的是高方平篩,除用它篩出面粉之外,還必須把研磨后物料分級,分離出各種在制品,如麥心、麥渣、粗粒、粗粉,采用篩孔大小不同,組成長短不一樣篩理流程。假如配置不盡合理,將產生“篩枯”、“未篩凈”。另外,I皮和II皮主要是生產大量麥渣、麥心,III皮,IV皮盡可能刮凈胚乳,保證麩皮完整,進入心磨系統物料符合“同質合并”的原則,不能出現灰分相差懸殊的物料進同一對磨輥進行研磨。制粉工藝中,在制品應分級處理,杜絕回路。如果是檢查篩的篩上物,可以進入III皮篩,循環篩理,對面粉質量影響不大。
在制粉生產中,不僅應注意觀察每臺設備的運行情況,發揮其最大效能,而且處理好研磨與篩理的關系,因為二者是小麥制粉工藝中兩個重要工序,二者配合得好,才能提高出粉率,這是面粉廠取得效益的關鍵所在。
3、磨粉機的操作與管理
制粉界有句諺語:“三分工藝,七分操作與管理”。只有精心操作,才能生產高檔面粉,減少面粉中麩星含量。實踐表明,在同一生產線,相同原糧,磨粉機操作是否恰當,出粉率相差2%,面粉灰分相差0.2%,噸粉電耗相差8~10kW·h。
任何一條生產線都有一定流量范圍,只有一個最佳工作流量,I皮入磨流量為800~1200kg/cm·24h,操作對生產工藝影響之大。
在磨粉機操作上,前三道皮磨剝刮率對最終小麥的出粉率的影響至關重要。在中路出粉工藝中,前路皮磨應大量造渣、造心,向后路分配物料,盡量頭少麩皮破碎。I皮只需將麥粒破碎3~5塊,剝刮率35%,取粉率3%-5%;II皮剝刮率45%~50%,取粉率5%~6%,III皮形成新渣,剝刮率是45%~55%,取粉率4%~6%,保證最大限度有粗粒生成。雖然前三道皮磨應放松軋距,推行輕碾,但必須保證前三道皮磨剝刮率在90%以上,才能為提高出粉率打下良好基礎。否則麩屑會混入面粉,難于篩出,不僅影響出粉率,還會使面粉質量下降,這便涉及到管理問題。在管理方面,要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考核評比,獎罰嚴明,統一合作,制度健全。防止出現:多人干活都不管,上下左右不相關。常見管理問題有:清理車間一人能干好,往往用三、四個人還干不好,導致出粉率低,看似都有責任,其實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沒責任。還有二樓磨粉機流量已變,麥間一樓操作工卻不知道,明知磨數粉機帶病運轉,不反映不上報。總之,管理是磨粉機操作技術得以充分發揮的保證,它不僅影響研磨效率,也直接決定小麥出粉率。
4、解決小機組生產中磨輥間蓬料現象
在農村小機組生產中,2心和3心經常出現磨輥間蓬料現象。即物料在兩輥之間翻滾,從磨輥兩側漏下,得不到研磨,跑粉嚴重,自然導致出粉率低。顯然只有解決蓬料,才會提高出粉率。分析原因有3個:①軋距過緊是引發蓬料現象的直接原因。1臺磨粉機安裝完畢,一般I皮軋距0.3mm,II皮軋距0.13mm,III皮距0.10mm,心磨軋距是0.05mm。由于心磨是將皮磨、渣磨及清粉系統的胚乳研磨,特別是后路心磨,大多來料經過數次研磨,質量變次,只有磨口放松,放大軋距,增大處理量,才能避免蓬料現象。②入磨物料含粉過多是造成蓬料現象的另一原因。應調整篩路,最好在2心篩和3心篩上端加裝撞擊松粉機。將3心的一部分篩上物,改進打麩機,也能解決蓬料現象。③齒輥變鈍,也會造成蓬料現象。因為磨齒變鈍,慢輥承托作用力變大,出現物料上下翻滾,漫過磨輥走兩側,不被研磨。解決方法是將該臺磨粉機兩輥速比由2.5:1改為1.5:1,這樣兩輥對物料有較大向下帶動力,拉著物料進入研磨區。
5、麩粉最大限度地分離
出粉率是面粉廠經濟效益的生命線,降低麩中含粉是提高出粉率的重要前提,如何實現麩粉最大限度的分離呢?
(1) 小麥工藝品質對麩粉分離的影響:不同種類的小麥,其麩粉分離難易程度不同。硬質麥比軟質麥具有較好的工藝性質,硬質麥在制粉過程中可得到大量的麥渣、麥心,且皮層與胚乳結合力差,胚乳容易從麩皮上刮凈,麩粉分離效果好。如果加工軟質麥,在研磨系統工藝設計中,最好增加一道皮磨,加強對軟質麥皮層的剝刮作用,減少麩中含粉量。
(2) 小麥水分調節對麩粉分離的影響:皮層、糊粉層、胚乳吸水膨脹有次序、不同步,同時三者膨脹系數也不一樣,從而削弱了它們之間的結合力,利于分離。小麥水分調節對麩粉分離的影響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著水量的大小;另一個是潤麥時間的長短。水分過低,小麥皮層水分少,韌性變小,麥皮脆,磨齒難于剝刮。研磨后面粉中含麩量高;水分過高,皮層與胚乳不易分離,在制品流動性,堵塞篩孔,不利于篩理。同時動力消耗增加,面粉水分超標,儲藏保管困難。潤麥時間短,水分滲透不進去,影響分離;潤麥時間長,小麥含水分高,研磨效率低,常發生堵料。正常情況下,恰當著水量為15.5%~16.5%,潤麥時間為20~24h。
(3)磨透、篩凈、分清是降低麩皮含粉的重要措施:磨透就是使麥皮上的胚乳最大限度被剝刮下來,后路皮磨透就是一般采用鋒一鋒排列,選用較大齒角和較大的前色,更有利刮凈麩皮,提高出粉率。篩凈就是使篩理物料中應篩下物得到最大限度分離。為了使篩下物及時、準確地通過篩網,考慮加長篩理路線,但必須控制物料厚度,避免“篩枯”,影響面粉質量。一般II皮采取雙進口,前5格撇出大麩片,再用5格篩小麩片,10格篩粉,最后4格分級,這樣足以將應篩下物篩凈,降低麩皮含粉。分清是指平篩中物料分級適當。設置分級篩(重篩)的目的的是分出麥渣、麥心,純化在制品,實現“同質合并”,提高研磨率效率。否則,如果分不清,就會為下道磨提供混濁料,研磨困難。只有先分清,才會篩凈面粉,達到麩粉徹底分離。
(4) 打麩機(刷麩機)對麩粉分離的影響:打麩機的作用是將粘附在麩片上的胚乳顆粒分離下來,穿過篩孔,成為篩出物,而麩片則為篩內物料,實現麩粉分離。它是粉路中處理麩片的最后一道工序,以降低副產品麩片的含粉。當然,也有設在前路或中路皮磨系統的平篩之后,降低后路皮磨的負荷,有助于提高研磨效率。
6、出粉率檢查
由于制粉生產的連續性,因此,出粉率高低只有一批小麥加工完了,清倉后得到原料和成品數量,才能計算出實際出粉率,此時,發現出粉率,為時已晚,此方法所得結果雖然可靠、準確,但它是事后把關,事物控制,缺點不言而喻。如何真正做到事前預防,提前控制,使操作者對制粉效果做到心中有數,便于管理,增強操作者的責任心,筆者建議在在生產線過程中,通過感官判定出粉率變化,時現發早解決。
(1) 抓麩方法。將麩皮抓在手里,緊握幾下,感到綿軟、松散,手指搓捻時帶光滑感,手掂時感覺發飄,麩皮清爽,色澤發黃,這些是麩皮干凈的象征。如果麩皮發硬,手指搓捻時發濕、扎手,手掂時有沉重打手感覺,色澤泛白,這時麩皮沒刮凈的征兆,表明麩皮粉多,肯定是出粉率低。
(2)系統檢查法。因為皮磨系統主要是剖開麥粒,從麩片上剝刮胚乳,保證麩片完整,用手接取皮磨物料,如果渣、心分明,手握上去較硬,沒有明顯面粉存留,再用拇指、食指輕捻時,可以看到面粉生成,此時出粉率高。否則,用手接料,料尖上有少許面粉,握成團狀,有一定溫升,兩手掌擠壓呈白磷片狀,表明皮磨系統出粉率低;渣磨系統處理粘有麥皮的胚乳顆粒,皮層較少,用手指捻搓有硬硬的細糝,雙掌搓擦有面粉生成,表明渣磨系統出粉率高。如果磨下物有小鱗片,手攥成團,松開仍有80%以上成團,表明渣磨系統出粉率低;心磨系統是將皮磨系統、渣磨系統、清粉系統三大系統提取純胚乳磨細成粉,用手接取心磨物料,呈絨片狀,溫升明顯,手指捻差,出現大量純白面粉,表明出粉率高。如果磨下物沒有明顯溫升,發青、發粘,表明心磨系統出粉率低。
無論采用抓麩法,還是系統檢查法,快速、簡便、使用、直觀、都能及時發現問題,積極地采取補救措施,避免面粉廠發生經濟損失。
綜合所述,筆者認為只有全面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原糧、工藝、設備等六個方面抓起,在制粉生產中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探索,總結規律,提高設備技術操作水平,分析各種現象及其內在的聯系,才能保證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麥出粉率,最高效率地利用小麥。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