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小麥最優品種 保小麥產量“不倒”
2015年5月13日,由南陽市委、市政府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同推動建設的南陽小麥試驗示范站正式成立。該站從籌備之初開始“校府”兩地就十分重視,出資、出專家,且政策延續性好,這種“自上而下”“科學+行政的校府”模式讓南陽小麥試驗示范站能夠大膽的放手去做。雖然建站時間短,但其前期工作早在5年前就已經開始。據示范站首席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成設介紹,南陽地處南襄盆地,地理氣候十分特殊,即澇也旱,全國推廣種植的很多小麥品種在南陽都不適宜生長,南陽需要抗病性高、抗倒、抗濕熱風、抗病蟲害兼具的小麥品種。為解決這一關乎當地糧食安全的問題,南陽小麥試驗示范站從最基本的育種開始做起,選取試驗了小麥品系275個,品種25個,最后只選出4種適宜在南陽地區生產的小麥品種,特別是半冬性早熟品種——西農979,在確保糧食產量的前提下,提升了產品質量,同時兼具抗倒等特點。目前,該試驗站已經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到300多萬畝,讓真正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在的經濟成果。
目前,由于我國地理氣候條件多樣,小麥產區跨度大,小麥品種只能“因地制宜”,在全國范圍內出現小麥品種“多亂雜”的局面。本身這種“多亂雜”的局面是有利于小麥物種的多樣性和當地地區小麥的發展,但由于其缺乏科學有效的立體推廣模式,導致栽培管理技術跟不上、不良種子出現,威脅著糧食生產的安全。
“種地收入少,導致農民進城,不愿回鄉就業”
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曾經提出:城鄉收入的差距是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的唯一原因。在“走出楊凌看示范”南陽段的采訪中,多位農業領域專家告訴媒體團成員,在粗放模式下,小麥是“一年一收”,土地面積少技術落后,收入很少,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很低,所以導致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高精尖”的產業已經不需要過多的勞動力,原先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必然會回到農村,如何讓回鄉農民重新拿起“鋤頭”,同時放棄原先粗放式的耕作形式,就需要政策與農業技術上保駕護航。
今年50歲的海本玉是南陽郊區手握千余畝小麥種植的農民,他告訴媒體團成員,自己以前經營著三、四十畝小麥,收入很低,動過很多次外出打工的念頭。后來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獲得大量的土地使用權,同時選取南陽小麥試驗示范站的西農979作為自己田地里小麥種子進行大規模的種植,僅小麥一項的收入每年可達200多萬元。
“校府”模式行進下的南陽小麥試驗示范站,具有科學技術先進、政府政策扶持等優勢,利用優質小麥品種和現代農民的培訓,讓土地豐收,農民鼓起錢袋子。只有讓農村外出勞動力看到農業生產所帶給自己的收入大于務工的收入,他們才愿意回鄉當“農民”。
糧食安全與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是現在社會突出的問題。通過科學與行政手段,從小麥良種的“科研到示范再到推廣”輻射至糧食安全與勞動力返鄉就業、創業,“校府”模式建設下的南陽小麥試驗示范站帶給我們新的思考。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