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平安,溫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在自家的責任田里,潛心研究小麥育種近30年,先后培育出十多個小麥高產優質新品種(系),成為千里黃淮麥區小麥領航品種,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84億畝,增產小麥148億斤。溫家寶、李長春、李克強等中央領導和省委書記徐光春都曾視察過他的小麥試驗田。2008年9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溫縣,親切接見了他,稱贊他是“小麥育種家”。
“民以食為天”。13億人的吃飯問題永遠是國人的頭等大事,而素有“中國糧倉”之稱的河南省,糧食生產連續三年超千億斤,連續五年創歷史紀錄。河南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出了占全國1/10的糧食,不僅滿足了本省近億人口的口糧,而且每年向省外調出300億斤商品原糧和糧食制成品。河南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千億數字的背后,有多少人在為糧食的增產豐收默默地奉獻!呂平安就是其中一個突出代表。
如果說“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那么,呂平安就是勇于改變這粒種子的探索者!
“我的夢想就是讓鄉親們吃飽飯”
57歲的呂平安出生在溫縣祥云鎮喜合村,從小嘗盡了受凍挨餓的滋味。吃飽飯成了他最大的奢望。1980年,公社領導將在喜合村搞農作物科學培育成績突出的呂平安調任公社種子站站長,但他依然是領工分的農民身份。他說他什么都不在乎,就想研究糧種,就一個夢想:讓土地能多打糧食,讓鄉親們都吃飽飯!
1980年,農業部專家來溫縣考察小麥時說了一句:溫縣這么多年都是小麥高產縣,可惜沒有自己培育的品種。一句無意的話深深刺痛了陪同一旁的呂平安。他暗下決心:俺一定要為溫縣培育出一個小麥高產新品種!
呂平安在自家責任田里辟出五分地,當年引進29個小麥新品種(系)。他對妻子牛景娥說:“以后家里的活你就不要指望我了。”從此,他一頭埋在了小麥品種的培育上,也開始品嘗失敗的滋味……
試驗田里,呂平安每天早晚兩次來察看,冬天觀察幼苗分蘗力、耐寒性;春天觀察麥苗抗病性、抗倒伏性;夏天看其成熟性和產量結構……心血熬盡,當年就栽了個大跟頭:他精心伺候8個月的雜交麥,收獲時卻大部分是空穗……
麥種試驗不像其他實驗,它等一次試驗結果就得一年。
以后幾年,呂平安不停地引進新品種,搞小麥雜交培育,結果沒有一個能集耐寒、抗倒、抗病、高產于一身的新品種讓他滿意。
他心力交瘁,常常拖著病體到田間。1985年,正值小麥揚花授粉期,他高燒病倒,渾身發冷,四肢無力。半夜,妻子醒來發現丈夫不在,她急忙趕往試驗田,看見丈夫冒著暮春夜晚的寒冷,縮著身子蹲在田邊。妻心疼地哽咽著:“為了這麥子,咱也不能把命搭進去呀!”他動情地望著妻子:“這麥子就是我的命呀!”
為放開手腳搞試驗,這年秋天,呂平安又高價承包了2畝地,引進了更多小麥優良品種,大量進行單株選育和雜交培育。
“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搞成試驗”
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三個孩子。每月45元工資,既要付多病父親的藥費,又要掏三個孩子的學費,生活十分拮據。為了交承包地費、購買麥種,他咬咬牙又一次對妻子說:“我這點工資你也甭指望了。”
買不起油,一家人長年吃咸菜,幾個月也嘗不上醬油。過年了,孩子鬧著要新衣服,心煩的妻子拽過來就打,孩子哭她也哭。呂平安歉疚地摸著孩子的頭:“你們跟爹受苦了,可爹就是砸鍋賣鐵也得搞好這個試驗啊,這不是為了咱自己呀!”
煙戒了,酒也戒了,襯衣破了用膠布粘粘再穿,十幾年的棉襖里外都開了“花”也舍不得換。然而,為購買好麥種,他卻不惜血本……
一片心血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的失敗……
有人感動,有人婉惜,有人譏諷……
問題出在哪兒?呂平安在反思,最后悟出:還是知識欠缺啊!
1988年,他報名上了河南農大函授班。遺傳育種、作物栽培、植物保護……他學來如吹春風,如沐春雨。白天沒時間,他就在夜晚,捧起書一坐就是大半夜。在他的住室,除了一袋袋麥種,就是那幾百本的農業科技書了。
1992年,他拿到了大專文憑。這時,有人勸他:“單位那么多人都轉成國家干部了,你也跑跑吧!”他反問:“轉成干部還能在家搞育種?!”妻搖搖頭:“他就一根筋!”
為了搞小麥育種,呂平安舍棄了許多常人的樂趣,撲克、麻將、下棋等他都不沾邊。他是個有名的孝子,可伺候癱瘓老父親的活兒他也只好托給了妻兒。父親病危時,他不在跟前。彌留之際,老人還一直喃喃呼喚“平安——平安哩——”老人多么想看兒子最后一眼啊!可這時他就在離家三里遠的示范田里,農業部的專家正在考察他的麥子。
專家考察完,他一路跑回家,老人已閉上了雙眼。他撲在父親尚有余溫的身上,失聲痛哭:“爹,爹呀!兒子對不起您呀!”
年復一年,呂平安就這樣走過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的小麥育種成果也終于一個接一個從他的承包田里誕生!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