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章良接受鳳凰網獨家專訪,談及中國農業走出去的機遇、挑戰與策略。曾擔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6年、主管農業的廣西副主席6年,陳章良不僅在理論上熟諳現代農業,更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多年來,他對中國農業保持著持續關注。
今年年初,陳章良注意到,中國糧食總產量已實現了十一連增,與此同時,進口糧食總量卻在連年增加,去年已達一億噸。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國糧食緊張,而是中國農產品價格過高,普遍高出國外20%-100%不等。他告訴鳳凰網,中國農產品價格過高是必然,原因在于農業生產成本持續增加,一家一戶的小農作業,無法適用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隨著近年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提高,農田耕種成本幾乎翻番,中國農產品價格根本下不來。
陳章良指出,此種情況下,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加之隨著我國人口進一步增加,國人對糧食等農產品的需求還將進一步增長,長遠看,進口農產品已成必然。
在進口農產品成為必然趨勢下,如何在面對國際競爭中掌握定價權、如何降低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問題、如何保證中國農民收入增收、如何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如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陳章良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提出建議,我國應制定農業走出去的整體戰略,鼓勵中國農業企業、中國農民、中國農墾去海外人少地多的國家——諸如巴西、俄羅斯、柬埔寨、非洲等國——租種農地,“用我們的技術、利用一些國家相對便宜的土地、好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去種田”。在陳章良看來,中國農業走出去存在很大機遇。
中國糧食產量11連增緣何每年大量進口
鳳凰網:您在兩會及其他場合多次呼吁中國農業要走出去,提出這一呼吁的背景是什么?中國農業目前有走出去的現實條件和需求是什么?
陳章良:加入WTO以后,我們在很多方面得利很多,但農業壓力一直很大,最近幾年中國進口糧食越來越多,去年中國進口糧食總量達1億噸。1億噸的糧食,按中國畝產均值對除的話,差不多要7億畝的土地才能生產這么多糧食,就是說同時在用國外七億畝的土地養活我們。
一方面我國糧食產量從2004年至2014年實現了“十一連增”,中國的糧食生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一方面又大量進口,什么原因?這幾年我一直在跟蹤這件事,進口多并不是因為我們糧食緊張,實際上我們倉庫里的糧食儲藏相當多,而是因為我們的糧食價格比國外的都高。從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到豬肉、牛肉、牛奶、奶粉,全面進口,這些農產品,國內平均價格比國外高出20%到100%不等。
為什么我們的糧食價格比國外貴?細細研究后發現,沒有辦法,就是要貴,因為我們的農業生產成本攀升。我們的農業規模化太小,都是一家一家生產,一家就那么幾畝地,有的甚至一畝地都不到,沒辦法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得靠人工。同樣面積的水稻,差不多我們一百個人在那里插秧,頂不過一臺插秧機;同樣的收割,我們一百個人頂不過一臺機器。
鳳凰網:最近幾年,農村的機械化程度已經大大提高了,一些小的農機械代替人工,在您看來遠遠不夠?
陳章良:國家是鼓勵買農機的,問題是地太小,都是田埂,大型拖拉機拐彎拐不過,國外是幾十萬畝、上百萬畝土地,拖拉機一馬平川開著作業,我們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根本無法與國外相比。
以前我們沒有感受到這么明顯的落差,是因為過去農民收入很低,我們人多,加在一起能頂過別國的機器??墒亲罱宓绞陙恚S著農民進城務工,整個農民的收入在提高,種田成本相應也提高了?,F在雇一個農民在地里干活,已經不是五年十年前的價格,差不多都已翻倍。農民的勞動成本在提高,但一塊地所需的農民沒有減少,這種情況下,成本就上去了。所以我們的價格就會比別人高很多,根本下不來。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一直強調必須保住18億畝的耕地紅線,實際我們現有耕地是24.5億畝,加上海外進口糧食差不多等于7億畝耕地所生產的,中國現在實際需要31.5億畝的耕地來養活我們;但人口還在增加,可能會到15億左右,而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加快推進,國人對糧食等農產品的需求還將進一步增長。
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我們加入了WTO,國門是敞開的,按照市場經濟的作用,從長遠來看,進口農產品已成必然,這就造成我們自己的農產品有一定的積壓,可是還要考慮農民的收入,還要考慮我們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