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方便米飯,只需打開就能自動加熱變成香噴噴的米飯;碾米產生的碎米粒,可以加工成淀粉糖;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可以生產出湖南米粉、云南米線等幾十種米粉……這些與糧食息息相關的科研成果,皆出自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林親錄。
翻開他的成績單,可謂驕人:牽頭成立了5個國家、省市糧食深加工研發平臺,主持了省級和國家級課題19項,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10余項,其成果經推廣應用累計新增產值50多億元。
日前,剛剛被評為湖南省先進工作者的林親錄,卻非常謙遜地說:“我只做了一些平常的事。”
湖南首個食品專業研究生
林親錄是湖南省第一個讀食品專 業的研究生。1992年學成畢業時,正好趕上全民“下海”潮。廣東東莞的一個飲料廠向他拋來了“繡球”,給出了“月薪3000元,并提供兩室一廳住房”等豐厚條件。
而學校希望林親錄繼續留校搞科研。當時學校給的工資一個月只有100多元,只是那家企業待遇的零頭。
林親錄想了一晚上,決定留校,“因為我對食品科學研究非常感興趣”。
不久后,林親錄被選為公派訪問學者,留學瑞典隆德大學食品營養系。
良好的學習條件,讓林親錄幾乎每個周末都泡在實驗室。只一年,他就完成了博士論文課題研究。
一條生產線生產幾十種米線
2002年,林親錄從瑞典回國。當時我國的水稻加工行業技術單一,許多地方豐產之后“賣糧難”,林親錄把科研領域投向了糧食深加工。 米線,是稻米深加工的傳統食品。
傳統的米線作坊,其衛生一直廣受詬病。自動化生產不僅能讓米線更衛生,而且產量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林親錄潛心研究多年后,終于在2007年推出自己研制的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并立刻得到企業的歡迎。
然而,中國米線種類繁多,若每一種都開設一條生產線,未免有些浪費。
但各種米線對糊化溫度、時間等的工藝參數的要求均有所不同。如何讓一條生產線生產出多種品種,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林親錄便帶著行李住進了企業,整夜整夜地守在生產線上做科研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5月,一條能生產幾十種米線的自動化流水線已經投產,并完成銷售1000多萬元,還將遠銷至東南亞地區。
湖南是稻谷生產大省,稻谷去殼過程約有15%左右的碎米產生,這些碎米大部分會被拿去喂豬,非常可惜。
林親錄琢磨,能不能把它們轉化成淀粉糖呢?說干就干,為找到高活力的轉化酶,林親錄在實驗室一找就是3年。2011年,碎米轉化淀粉糖整套工藝完成,并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級一等獎。
方便米飯是教學道具
投身科研的林親錄并沒有忘記,自己首先是個老師。他的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科研不影響教學,相反,科研能提高教學效率。”林親錄上課,更愿意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者問題帶進課堂,啟發學生自主學習。
他的科研成果方便米飯,便是這樣一個道具:一盒方便米飯,在學生面前打開,過幾分鐘,就變成了香噴噴的米飯。其神奇之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很多學生在課后自己跑到實驗室,也嘗試做出一模一樣的東西。知識傳授、科研精神的培養,都在不自覺中完成。
林親錄還積極組建科研團隊,努力搭建科研平臺。這幾年來,食品學院相繼構建了“稻米副產物及深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糧油深加工與品質控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重量級研發平臺。3年多來,這些平臺共為國內諸多糧食企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百余人。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