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臨儲糧作為國家按照最低收購價預案收購新糧的一項戰略舉措,本意是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維護糧食市場的穩定。現在卻演變為“碩鼠”們“舊糧變新糧”的“轉圈”游戲:不去收購農民生產的新糧,而將國庫中原有的陳糧在不離開糧庫的情況下,通過與某些糧食加工企業的交易,“一拍一購”,讓陳糧原地“轉圈”后變為新糧,以套取國家的巨額價差補貼。
“轉圈糧”對糧食安全的危害顯然呈連環效應:在“碩鼠”們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以陳糧充新糧的臨儲糧既讓諸多糧食加工企業望而卻步,嚴重影響了國家糧庫信譽,又因持續占據庫容,不但導致無法收購新糧,加大農民賣糧難度,還使國家不得不擴建倉容,增加財政負擔。據了解,2014年中儲糧總公司全年新開工建倉項目102個,總建設規模455萬噸。同時,仍按新糧保質期儲存的“轉圈糧”,其糧食陳化的后果無疑將撼動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
臨儲糧變“轉圈糧”早已不是新聞。早在2013年,河南省就查出“轉圈糧”28億斤,涉及糧食資金7億多元。2014年,黑龍江僅在秋糧收購“轉圈糧”專項整治行動中就核查處理涉糧案件249起。不過,“轉圈糧”竟然反復再現,久治不絕,瘋狂“轉圈”,委實令人稱奇。
誠然,隱匿于國家糧庫大大小小的“碩鼠”們,無疑是導致臨儲糧“轉圈”的始作俑者。盡管國家多次重拳出擊,但大都屬于“亡羊補牢”:“碩鼠”雖然逮住,然損失已不可挽回。究其原因,源于糧食系統目前實行的自我監管體系,導致無法形成日常性的有效監管,國家糧食監管機制形同虛設。
自我監管不是笑言,而是實實在在出于國家糧食部門的一份督導檢查通知:“中儲糧系統作為國務院確定的政策性糧食收儲主體,既是本次庫存檢查的被查企業,又是檢查的責任主體之一。”正如一位糧食系統專家所言,中儲糧在糧食監管中充當了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角色。可以說,這種近乎荒唐的自我監管,正是臨儲糧“轉圈”不停的癥結所在。
其實,我們并不一般化的反對中儲糧的自我監管,但充其量只能視之為內部管理環節,而國家糧食局一級的常態化監管卻是不可或缺的。參與監管的力量,可以有中儲糧、中糧、中紡等有關央企,也可以有地方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既可以統一抽檢,亦可交叉互查。所謂常態化監管,即按糧食分品種定期輪換的時間節點(如:小麥3年,稻谷、玉米2年),進行包括從糧食竟拍到出入庫等所有程序雷打不動的例行檢查,尤其加強對入庫新糧的檢測,嚴防“魚目混珠”及“以陳充新”現象。
同時,除了行業內的相互監管及交叉互查外,發揮人大、政協、紀檢監察等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的監督職能亦是值得探討的話題。上述部門及新聞媒體,除了正常行使監督職能外,不妨在糧食輪換節點,把監管的目光聚焦在糧食安全方面,或可產生巨大的震撼力。
治而不絕的臨儲糧變“轉圈糧”現象或許還屬個案,但其中暴露出的監管漏洞需要堵住,如此,才能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