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平介紹說,馬鈴薯主食化產品是要用全粉或鮮薯制成饅頭、面條以及其他多樣化的主食產品和綜合利用產品等。到2013年我國共育成了馬鈴薯新品種390多個,也包括鮮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種類型,在產量、品質、抗病和外觀性狀上有較大改良,相信經綜合篩選后有部分品種能用于不同的主食化產品研制。目前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國內育成品種110多個,絕大多數是鮮薯食用和高淀粉品種,油炸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專用品種依然是國外引進品種一統天下。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馬鈴薯育種研發對于其主食化及產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只有少數馬鈴薯品種能用于加工全粉,而在生產上大多數馬鈴薯品種難以很好地滿足主食化需求。
金黎平告訴記者,馬鈴薯是同源四倍體無性繁殖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和品種選育周期漫長,育成1個新品種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馬鈴薯加工業不發達,尤其是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更是上個世紀90年代才開始發展起來的,馬鈴薯主食化的需求才剛剛提出。
長期以來,我國馬鈴薯育種以高產、抗病為主要目標,育成品種類型單一,嚴重缺乏各類專用品種,金黎平說,優良種質資源缺乏,一直是困擾我國馬鈴薯品種選育的主要限制因素。
金黎平還告訴記者,由于缺乏長期穩定的支持、資源研究和改良滯后,我國馬鈴薯近緣資源中的有利基因挖掘和利用研究依舊處于起步階段,育種缺乏優質親本,現已育成品種的50%來自于7個親本。國際上保存有近230個野生種和原始栽培種、地方品種共7000多份,目前我國僅在少數研究單位保存了引進的極少量上述資源。
展望整個產業前景,馬鈴薯育種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金黎平表示,只要進一步加大馬鈴薯育種科研的投入、加速馬鈴薯種質資源的搜集開發利用,同時提升豐產抗病抗逆品種選育綜合技術,育種研發將成為馬鈴薯主糧化以及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的突破口。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