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天下重糧,糧安天下
糧食安全關乎國運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種好糧、多打糧、打好糧,讓全國人民吃上“河南饃”,是中原兒女的責任擔當!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時強調,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小麥專家茹振鋼,就是參與打好“這張王牌”的重要一員。
生于1958年的河南科技學院教授、小麥專家茹振鋼,經歷過國家困難時期,感受過饑荒,所以選擇農學專業,早早地就下定決心,要讓土地生金、讓中國人吃飽飯,要為國家糧食安全獻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而這一“獻”就是30多年!如今,57歲的茹振鋼,仍像年輕時候一樣,每天工作都在10個小時以上,經常吃住在實驗室。河南省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徹夜長明的燈光,見證了他對小麥育種事業的愛與癡。
“縱然是時間的霜染了鬢、歲月的刀刻了額,怎奈我初心不改、豪情如昨?”5月26日,喜歡寫詩的茹振鋼激情滿懷地對記者說,為糧食生產,為小麥育種,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我也心甘情愿、無怨無悔!
寶貴“遺產”——“傻子精神”成就了“長在田間”的科學家
1981年,剛大學畢業的茹振鋼,被小麥育種界赫赫有名的黃光正教授“相中”,成了黃教授的助手和“接班人”。 黃光正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成了茹振鋼的座右銘:“搞科研的人得有‘傻子精神’,得有犧牲精神,得有科學精神,沒有這個‘傻子精神’,干不成大事育不成大品種!”
茹振鋼說,“傻子精神”,是他從恩師黃光正手中繼承的最寶貴的財富。
科學研究沒有“捷徑”,茹振鋼每天都干在試驗田、吃在試驗田、睡在試驗田。為了確保科研數據的完整和準確,幾十畝的實驗小麥,他一株株地手工脫粒,風里雨里,一干就是個把月,抬頭滿臉塵土,低頭兩腳泥巴。
為了掌握各地小麥的生長情況,茹振鋼深入全省各地田間地頭進行調查研究,全靠公共汽車和自己一雙腳底板,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筆記本上記錄著不同地區小麥的生態環境,記下了各地區主要小麥品種的生物特點及生產水平。
“年可以不過,實驗不能停,一年365天,我一天也離不開它(小麥)”,即使在國人最重視的春節,茹振鋼回家給母親拜年也不忘到大田里看苗情,節日里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成了督促茹振鋼快步前行的“鼓點”……
憑著在科研上取得的一個又一個成果,茹振鋼先后榮獲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茹振鋼也成了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省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但茹振鋼對這些“身份”都不在意,他依然“固執”地“生長在田間”,照樣坐著農民的“小三輪”走村串鄉,他還是那個30多年前的“傻子”。
橫空出世——“矮抗58”被譽為“我國近30年來最具突破性的小麥新品種”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培育耐寒耐旱、抗病抗蟲、高產優質的種子,使農民朋友只管種下,不用擔心天氣的變化,能夠省力等收獲,是茹振鋼最大的心愿。
茹振鋼帶領研究團隊,制定出“增穗壯稈強根系,優化品質聚抗性”的高產小麥育種策略和多性狀聚合技術路線,先后育成百農62、百農64、百農160等一系列優質小麥新品種,在矮稈高產、多抗廣適小麥的研究上越走越遠,終于在歷經了10年的堅持和忍耐后,讓“百農矮抗58”這一突破性的品種“橫空出世”。
“百農矮抗58”成功解決了小麥高產大群易倒伏、矮稈品種易早衰、高產品種品質不優和穩定性差、穩產性與廣適性難結合等種子培育的四大技術難題,體現了高產穩產、矮稈抗倒不早衰、抗逆抗病適應性廣、優質中筋、穩定性好等難得的優勢。
自2005年生產應用至今,“百農矮抗58”歷經零下16攝氏度低溫、八級大風、短時暴雨、冬春連旱、倒春寒等災害性天氣的考驗,“抗寒、抗倒、抗病、高產、穩產”等綜合優勢明顯,災年不減產,豐年更高產,短短幾年便一躍成為黃淮麥區的特大小麥品種。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麥專家程順和對“百農矮抗58”盛贊有加,認為它是“我國近30年來最具突破性的小麥新品種”。
如今,“百農矮抗58”仍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累計推廣2.6億畝,增產小麥86.7億公斤,實現增產效益170多億元,被譽為“黃淮第一麥”。它在產量上的貢獻,意味著國人所吃的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百農矮抗58”!
而茹振鋼也因為“百農矮抗58”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效益,被農民朋友親切地稱為“糧財神”。
2014年,茹振鋼因“矮稈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矮抗58”的品種選育及應用方面的重要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突破“瓶頸”——用創新思維在兩個育種方向上“齊頭并進”
專家認為,我國黃淮地區的小麥產量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頂到了“天花板”,想要進一步提高產量是“難上加難”。 如何突破“百尺竿頭”的“瓶頸”?茹振鋼的思緒和視野跳向了東北和廣東、福建等地區。 高緯度地區的小麥耐弱光,低緯度地區的小麥耐強光,把“高低緯度”地區的小麥進行重新“組裝”,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這種創新思維帶來的靈感,讓茹振鋼急不可耐地南下北上,搜羅種質資源。福建地區早已不再種植小麥,為了找到一株麥苗,茹振鋼跑到武夷山上,虎嘯巖、水簾洞、桃源峪……最終在路邊找到幾株麥苗,他如獲至寶,裝在礦泉水瓶中,一路小心翼翼地捧回新鄉。
如今,這種高光效小麥新品種已經培育成功,既耐弱光又耐強光,茹振鋼夸它“早上班,晚下班,中午還不休息”,不僅適應性更廣,而且增產增效。
為了給糧食生產儲備好技術和新成果,茹振鋼帶領團隊,與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遺傳研究所、西北農大、山東農大、湖南農大等高校與科研院所的資深育種專家聯合攻關,向“世界100年、中國60年”沒有攻克的難題——雄性不育系雜交小麥課題發起“沖鋒”。
“美國在玉米雜交育種上掌握了話語權,袁隆平院士在水稻雜交育種上占領了制高點,我們要在雜交小麥上搶得先機!”
目前,茹振鋼育成的小麥雄性不育系BNS,成為我國雜交小麥研究利用的熱點,雜交小麥已初見成效,技術已趨近成熟,今年在新鄉種植的200多畝BNS型雜交小麥長勢喜人,產量明顯高于常規小麥,推廣前景非常樂觀。
“在小麥雜交優勢利用上,我們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茹振鋼非常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個雜交小麥新品種一旦通過“考驗”大面積推廣,會比常規品種增產100至150公斤,在我國最大的小麥主產區實現雜交小麥研發新突破,有望成為提高我國糧食安全水平、占領國際種業競爭制高點的科技支撐。
“享受”痛苦——科學家用寫詩、吹口哨傳遞快樂分享喜悅
選擇了農業科研,等于選擇了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不斷有人因為忍受不了孤獨和焦灼而選擇離開。
茹振鋼的愛人、我省著名大白菜育種專家原連莊,與茹振鋼相知相守30多年。茹振鋼為小麥育種承受了多大壓力,付出了多少艱辛,她心里最清楚。
“有一段時間茹振鋼精神高度緊張,一個人站在窗前自言自語、手舞足蹈,我看了真的很擔心!”
看著原連莊滿是心疼的眼神,茹振鋼擺擺手,笑著說:“甭擔心,我樂在其中,非常享受!”
茹振鋼說,科學研究猶如“十月懷胎”,本身令人十分痛苦,但痛得“舒服”、苦得“舒服”,讓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這是為什么?
“因為痛得值得!‘懷胎’是為了新生命,‘分娩’等于實現了目標。心中有責任、有感情、有熱愛、有興趣,累就變成了享受,享受難題解決的過程,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為了排遣工作中的壓力與情緒,茹振鋼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養成了寫詩的習慣。
茹振鋼認為,詩是最簡練的情感表達方式,能用最少的字表現最豐富的情感內容,寫詩能讓人放松,能調節心情,是他科研事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工作中要經常面對很多困難、迷茫、壓抑和失敗,當然也有很多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這些都給了我創作的激情,靈感一來讓我欲罷不能!”
不僅如此,茹振鋼還把詩歌的藝術想象用到了具體的育種工作中:“思想在想象的空間任意馳騁,讓我看到了新品種的曼妙身姿,給了我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我會在具體實踐中朝著這些而努力!”
而如果在研究過程中解決了一個難題,或者一個階段取得了滿意的結果,茹振鋼會輕輕地吹起口哨,讓身邊的人都感受到他的愉悅。
10天前,茹振鋼帶領團隊,完美地把一個抗病基因加到了一個新品種之中,使這個品種更趨完善。一想到為了攻克這個難題付出的兩年努力沒有白費,一想到離成功又近了一步,茹振鋼便情不自禁地吹起口哨《打靶歸來》,他走到哪兒,口哨聲便響到哪兒,歡快的旋律在校園蕩漾……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