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一個鉆了43年玉米地的農民,一個兩次攀上世界夏玉米單產紀錄最高峰、創造7次中國夏玉米單產紀錄和一次中國春玉米單產紀錄的科學家。
永不言敗
1966年,初中畢業的李登?;氐郊亦l山東萊州市后鄧村務農,后來擔任村里的農科隊隊長。1972年,一則美國農民春玉米畝產1250公斤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時,我國玉米畝產量只有一兩百公斤。“美國人行,我們中國人為什么不行?”
高產攻關,對于李登海這樣一名普通農民來說,談何容易。1974年,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來到山東萊陽農學院深造。他廢寢忘食、如饑似渴,一年學完了4年課程。老師劉恩訓被他的癡狂勁感動,贈予他20粒珍貴的雜交品種種子。
8年的時間里,他先后選用國內100多個優良品種,進行不同密度、不同種植方式、不同施肥方法的對比試驗,在簡陋的實驗室里鍥而不舍地朝著自己的夢想跋涉。但現實是殘酷的,無論使用哪個優良品種,都無法突破畝產700公斤這道關卡。李登海的科研進入“死胡同”。
但李登海在實驗中注意到,玉米葉平展伸出,葉片易重疊,當每畝播種4000株時,透風透光很差,影響產量。能不能讓葉片豎起來,提高陽光利用率,加大種植密度呢?在進行了2000多個組合、記錄了50多萬個數據后,李登海終于發現了幾株葉片上沖、株型理想的玉米,這一線希望讓他興奮得徹夜難眠。然而,花期到了,玉米頂端的雄花成熟了,可雌蕊還緊緊包裹在棒中,玉米無法授粉。剛剛見到一絲曙光,又被拖入絕望的谷底,李登海受到很大的打擊。
這時,妻子張永慧把一碗面條端到床邊,李登海心不在焉地撥開碗中的面條,碗底露出了雞蛋。“有了!”李登海丟下飯碗,翻身下床,沖出家門,跑進玉米地。原來,他想到了割開包裹、露出花蕊、提前進行人工授粉的方法。
1979年秋,在萊州市后鄧村的一片農田里,一個轟動全國的紀錄誕生,名為“掖單2號”的玉米品種,創下我國夏玉米單產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
年僅31歲、初中學歷的李登海,站在了中國玉米研究的最高峰。“掖單2號”,也有了一個新的歷史印記——緊湊型。
“不要小看‘緊湊型’三個字,它代表了玉米育種的一次飛躍、一次創新。”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宋同明說,當時,“緊湊型”是對傳統育種理論前所未有的挑戰。它的成功,代表著李登海為我國玉米育種闖出了一條新路。
1979年,李登海育出“掖單2號”緊湊型玉米雜交品種,創下我國夏玉米畝產776.9公斤的新紀錄。此后,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他屢屢刷新著自己創下的紀錄。
1989年,李登海的“掖單13號”緊湊大穗型玉米,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畝產1096.29公斤!這是我國第一個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夏玉米品種,為中國玉米高產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提供了品種支撐。
一個從黃土地走出的普通農民科學家,終于用自己的雙手一步步拉近與世界最高水平的距離。如今,李登海育出的玉米種子,畝產達1400公斤,玉米王國的“珠穆朗瑪峰”被李登海征服了。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