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桃林介紹,一方面,由于工礦業和城鄉生活污染向農業轉移排放,導致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下降和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另一方面,在農業生產內部,由于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長期不合理過量使用,以及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等,形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這些都加劇了土壤和水體污染,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正確看待農業面源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現在的情況,總體上不容樂觀。”張桃林表示,現在農業面源污染的形勢局部有好轉。特別是通過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以及清潔生產資料和技術的應用,一些重點防控地區的污染情況有所好轉。但也有一些地方問題比較突出,而且還有加劇的趨勢。
“現在的面源污染,一個是化肥、農藥的污染問題。現在化肥的使用量總體來講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利用率還不高。”張桃林介紹說,畜禽糞污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個最大來源。“我們的農業面源污染在COD里面大概90%以上都是由于畜禽糞污。我們現在飼養生豬12億頭,出欄每年7億頭左右,而且現在規模化養殖的速度比較快。”除此之外,秸稈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張桃林表示,各級農業部門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將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作為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總的來看,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面廣、復雜多樣,污染防治工作起步也比較晚,綜合防治工作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針對農業面源污染是否已成為我國第一大污染源的問題,張桃林認為,應該科學地、辯證地、客觀地看待。
“因為現在監測農業面源污染,跟工業不一樣。工業和生活污染是點源污染,基本上是按照直接排放到水體里面的量來算。農田監測,從監測樣區或者小區里面流出以后,流到田溝甚至到濕地,會逐級被消納,通過地表徑流或者土壤進入到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是有限的。”張桃林說,“農業排放物質和工業的‘三廢’還不太一樣,相當一部分如果利用好了,是營養物質資源,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它變廢為寶,揚長避短,避免它的環境負面影響和效應。”
減藥減肥糧食不會減產
國內的糧食生產模式,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是保證產量的一個主要因素,那么農藥化肥減量就一定意味著糧食減產嗎?
張桃林表示,無論從理論、實踐,從國際國內的經驗和做法來看,完全可以做到化肥、農藥減量而糧食不減產。
“為什么這樣說呢?一個是我們的化肥、農藥利用率雖然在糧食作物上面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我們跟先進水平比較,還有提升空間,這也是我們減量的一個空間。再一個,在果樹、蔬菜這方面的減量空間非常大。這幾年化肥、農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果樹、蔬菜的增加。我們算了一下,大概16億畝的糧食跟9億畝的果樹、蔬菜使用的化肥量差不多。糧食是2000萬噸,果樹、蔬菜是2500萬噸,而且果樹現在的化肥使用量已經達到每公頃550公斤,蔬菜達到每公頃365公斤,這里面增長的空間也是我們削減的空間,而且必須要削減。”
另外張桃林表示,從國際上成功的經驗來看,雖然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大大削減了,但是谷物的產量卻增加了。
“同時,我們在一些主產區的主要作物,包括玉米、小麥、水稻上做了一些試驗,也表明完全可以通過土壤作物系統的綜合管理、技術體系的運用,這里面包括測土配方施肥、化肥精準使用、綠色防控等等,這些措施實施以后,在不增加化肥的情況下,產量可以大大提高,而且產量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所以說明,通過優化施肥,通過綜合體系的運用,完全可以把化肥量減下來。”張桃林說,“我們還有大量的有機肥資源。如果把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或者化肥減下來,有機肥上去,有機無機配合使用,無論對培肥土壤地力還是保護農業環境,還是穩定地提高產量以及農產品的品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張桃林表示,通過這些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多措并舉,再加上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完全能夠保證我國糧食發展戰略的,即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