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生日愿望
今年46歲的何召彬,是地地道道的開縣白橋人。由于小時候家里窮,紅薯、土豆、玉米糊成了主要的口糧,能夠吃上一頓大米飯,成了他生日里一個小小的愿望。
“我們讀書的那個時候,午飯就是自己拿東西到學校蒸著吃,由于沒什么吃的,一般都拿紅苕和洋芋。為了吃上一頓白米干飯,我事先和父母商量好,生日那天在家里拿些米去學校蒸來吃。”何召彬回憶說。
好不容易盼到了生日,一大早何召彬就小心翼翼地把米裝好,高興地去上學,那一整個上午都在想著中午就能吃到香噴噴的大米飯。可是,中午當他打開飯盒時,發現只有白米粥,頓時就傻眼了。后來才知道自己的大米被其他同學悄悄分了,還失落地大哭了一場。
“為此,我也暗暗下決心,這一輩子一定要種很多大米,解決村民的溫飽。”每每有人問起何召彬的種植夢想,他都把這個故事講述一遍。
堅持種植水稻
從那以后,何召彬一直堅持他的種植事業,決心要把種植水稻做出一番成績出來。期間,有好多人勸他放棄,跟隨打工大潮到外地打工賺大錢,他都不為所動。
“那個時候,他總是蹬著一輛后座放著打米機的三輪車,穿梭在白橋的村子里,靠著給人打米的機會,和村民們交流種植水稻的經驗,還掙到了錢,真是太能干了。”武城村村民余貞平說。
無論刮風下雨、酷暑嚴寒,只要有村民打米,何召彬都會趕去,一點一點積累了經驗和財力。
“種植業不像其它行業,一開始就有成效,而且又還辛苦。種植水稻的頭幾年,家里人都勸我爸爸放棄,改換做其它的事情,特別是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就更加反對。”女兒何勝賢說,“處女座的爸爸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認定一件事后就一定要做好,經常跑到田地里照顧他的水稻。”
追求一流質量
靠著堅守,何召彬一步步做成了白橋鎮的種糧大戶,承包了武城、上橋村800畝土地用于種植水稻,還注冊創辦了武城山召彬精米加工廠。為了保障精米的質量,他從種植到加工都層層把關。
“2012年的一天,工人們到外面去收了很多稻谷回來,準備加工成精米,由于他們缺少分別好壞稻谷的知識,收回來的一些稻谷質量不好。”何勝賢說,“為了確保精米的質量,爸爸一點一點地把壞的稻谷挑出來,不停地干了三天,才將3噸的壞稻谷挑出來,為此我們損失了好幾萬。”
由于何召彬追求一流質量,挑出來的壞稻谷堆了整整半間屋子。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加工出來的精米香、甜、糯,受到市民的稱贊。
女承父業擴規模
今年,何勝賢即將大學畢業,為了守護和發揚父親的大米夢,她放棄大城市的優越工作,回到農村腳踩泥土學習播種技術。
談到這里,何勝賢有些擔憂地說:“我大學的專業是市場營銷,和種地完全不相關,爸爸又投入了更多的新技術進去,從來沒有下過田的我害怕做不好,枉費了他的心血,這些天,我就一直跟著工人學習播種技術。”
何勝賢希望學到種植技術后,再辦一個家庭農場,讓城里的人親自下田種地,體驗糧食的來之不易。
筆者了解到,武城山召彬精米加工廠從最初流動加工到現在深加工已經10余年了。為了擴大規模,今年又購進了一臺坐式播種機和現代化烘干設備,年產1000噸大米,帶領當地5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