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1960年生),博士、研究員。分別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1983學士)、菲律賓大學(1989碩士)、荷蘭瓦赫寧根大學(1997博士)。
現任四川省農科院薯作中心主任、農業部馬鈴薯專家指導組成員、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國際馬鈴薯晚疫病組織(GILB)執委、中國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栽培生理學部主任、《中國馬鈴薯》雜志常務編委、《歐洲馬鈴薯雜志》海外編委。
主研領域:馬鈴薯栽培生理生態、抗病遺傳育種、組織培養快繁、貯藏加工等。參與國內、國際項目多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有關馬鈴薯研究論文30余篇(其中2篇SCI收錄)。
2015年春節前,筆者數人慕名拜訪了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何衛博士,來到何博士位于城東郊的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的辦公室,周圍環境幽靜。初見何博士,年輕,很有活力,完全不象五十多歲的人,走路健步如飛,很健談。聽說何博士去年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們有幸一睹了榮譽獎狀(還有農業部的其他省部級一等類獎狀),了解到本來還可以申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但是他那隨性性格嫌程序太麻煩就暫時放棄了。
接著筆者談到最近中央一文件里重點提到糧食安全問題,而后國家又把馬鈴薯列為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就請何博士介紹了關于馬鈴薯的項目,何博士說:“馬鈴薯作為替代性的食品,先是主糧化,再主食化,現在國家把糧食安全放在了一個重要的地位;四川是農業大省,四川馬鈴薯已做到全國第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農產品之一,更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而且馬鈴薯是個很好的題材,需要更多政府支持。我現在這個年齡也正是做事的時候,能夠運用我的專業技術很好地結合生產,做規模化的市場,因為這個專業技術性很強,現在很多公司也在做,但是都做得不好,簡單的結合也很難,但是如果集中人力、物力、科技,共同來做一件事,肯定是可以做好的;如何讓農戶和涉農企業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與農產品種植、生產形成有效的結合?這確實是一個機遇和挑戰,這方面以前國內很空白。現在,我也長期服務于金堂一個村,每年幫助指導他們繁育,生產種薯,大概有一千畝左右,農民也都從中得到了利益。”
筆者提到現在提倡的農業科技這個概念還需要多宣傳,農戶對這些科技概念還不太懂,何博士說,“是的,但這個農業科技確實是很專業,不太好解釋,因而很多人不容易理解,容易產生歧義。所以農業科技確實也需要科普;要發展農業科技,必須得讓農業科技真正反哺到種植農戶,使農戶對農業科技有基礎的了解,并且能實實在在的從這個科技技術的運用當中得到利益,真正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來;關鍵看怎么結合,我提供技術扶持這個是沒有問題,但也需要國家政策指引,落實。”
“其實包括生態農業,一般農戶其實對有機、綠色、無公害等知識還是比較欠缺?是不是一些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對涉農戶、涉農企業提高收入和品牌影響其實是非常有益的。”筆者提到,何博士說:“是啊,這方面是需要對農戶進行科普,不僅僅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檢測、認證,還包括一些農產品地理標志、網絡電商、大數據應用的概念。”大家隨意的喝著何博士提供的真正有機茶,深入地探討了未來農業科技發展方向,均認為大數據科技可以和生態農業做很好的結合,形成產業鏈,可以有效地為農戶創收,轉型提供支持。
了解到何博士曾經留學荷蘭多年讀博士并畢業后回國,筆者就請他談國外農業的運作模式,何博士告訴我們,國外是由農戶自己組成的專業機構公司化運作,有專職工作人員為農戶提供服務,農戶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從技術,市場,價格都十分透明、暢通,不存在象國內的農產品因為渠道不暢通賤賣的情況發生,從宣傳到技術應用都是和市場接軌,制度非常完善。如荷蘭的農業就非常發達,生產技術、經營理念都非常先近,十幾年前就有專門的花卉交易拍賣市場,類似于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之類的,所有的農產品數據高度信息化,香港,日本等地每天都從那兒交易玫瑰,滿天星等,場面非常壯觀,可以實時觀察到從荷蘭出口的農產品全部交易情況,這些也是國內現在可以借鑒、學習的地方,國內現在這方面的差距就有點大,也是以后農業發展的趨勢。
最后,應何博士邀請我們一行參觀了何博士的專業實驗室和培育基地,從種薯的育苗培育到生長過程進行了參觀,深刻感受到一個小小的土豆原來凝結了這么多的科技含量。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