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強調了效益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國內糧棉油糖價格開始高于國際價格,內外價差不斷擴大,給國內農業產業安全帶來新的挑戰。
(一)大宗農產品內外價差不斷擴大隨著勞動力、土地、環境保護等成本不斷提高,我國農業已進入成本快速上漲期。2006-2012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籽、甘蔗生產成本年均增長分別為11%、11.3%、11.8%、12.8%、15.7%、13.4%,但上述產品同期價格年均增長分別為9.4%、7.1%、9.8%、7%、13.3%、10.2%,價格漲幅均低于成本漲幅,大宗農產品內外價差不斷擴大。2008年,除大豆外,我國大宗農產品國內價格都低于國際離岸價格,到2013年已全面高于國際價格。2014年前5個月,大米、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食糖內外價差分別為每噸318元、451元、924元、1484元、7078元、2766元。
(二)關稅的防火墻作用受到削弱
近年來,日益擴大的內外價差使得關稅的防火墻作用受到削弱,進口稅后價低于國內最低保護價和臨時收儲價格,導致邊收儲邊進口,政策成本過高已難以為繼。2013-2014年度我國臨時收儲玉米6919萬噸,順價出庫困難,庫容不足問題突出。棉花臨時收儲量達到629萬噸,受進口影響難以順價出庫,每噸棉花庫存1年的利息和維護成本在2000元左右。臨儲菜籽油高達600萬噸,若按當前市場價格銷售,即使能出庫,價差損失超過150億元。大豆年進口量超過6000萬噸,而臨儲庫存積壓仍有780萬噸。食糖臨儲庫存累計500萬噸左右,根據收儲價與目前市場推算,加上其他庫存費用,隱虧超過200億元。
(三)進口對國內農業產業影響不斷加深
受價差驅動,除了三大谷物外,我國棉油糖等主要農產品進口激增。“大豆之殤”,正是我國農業產業安全問題的典型。我國大豆種植戶均面積小,難有規模效益,大豆生產成本比美國高出30%以上。由于大豆市場高度開放,國內大豆種植比較效益低,導致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黑龍江2013年大豆種植面積3000多萬畝,僅為高峰期2006年6000萬畝的一半。
我國棉花2006年生產成本比美國低27%,但到2012年生產成本比美國高22%。2013年國家棉花臨時收儲價格為2.04萬元/噸,拍賣價格為1.8萬元/噸,而美國棉花價格僅為9000元/噸,即使按40%配額外滑準稅進口,每噸價格也比國內棉花價格低6000元左右。在巨大的差價和進口壓力下,不得不主要依靠臨時收儲,并導致庫存積壓嚴重。2013年末國內庫存達1148萬噸,庫存消費比為144%,占全球庫存的60%。內外價差不斷擴大是造成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根本原因。
食糖近3年進口超出正常缺口500萬噸,2012-2013榨季期末庫存800多萬噸,庫存消費比高達58%。食糖進口價格過低,導致國內價格持續下跌。2014年1-4月已跌至4500元/噸,遠低于6000元/噸的成本,造成糖企全面虧損,蔗農收入下降。
(四)糧食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受到威脅
雖然當前我國糧食進口量并不大,但價差導致進口對國內糧食產業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13年,因越南秈米價格低廉,國內企業的進口動力強勁,造成南方秈稻庫存積壓,銷售困難。玉米國內供給和庫存充裕,但仍然保持一定數量的凈進口。目前我國三大谷物進口量保持在關稅配額之內,但按目前生產成本和價格增長趨勢推算,今后5-7年糧食內外價差將會超過糧食配額外關稅65%的水平,屆時三大谷物以配額外關稅稅率進口將成為現實。我國對于征收配額外關稅后的進口是完全放開的,這將給“適度進口”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帶來挑戰。
糧食安全
中央一號文件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強調要堅守“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盡管我國糧食產量十連增、產能達6億噸且庫存充足,但應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農業對外開放影響不斷顯現的情況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增產潛力減弱,保障產能難度加大
2003-2013年的糧食十連增實際是“波動型的微增”。十年年均增產幅度為3.4%,不同年份增產幅度差異較大,最高增幅是2004年為9%,最低是2009年僅為0.4%,且近三年度增產幅度有逐年減少趨勢,在高基數上繼續增產難度越來越大。我國糧食發展綱要要求到2020年,糧食產能達5.5億噸以上,盡管2013年糧食產量已超過該目標,但受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自然災害影響和資源環境制約,在農業科技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保障現有糧食產能難度加大。
(二)生產成本快速上升,糧食價格提升空間減小
據專家測算,從1995年到2011年,我國三種谷物和大豆每畝產出量分別增長了29.1%和32.8%,但同期每畝總成本,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分別增長了110.2%和91.8%。谷物和大豆的收益率都出現了明顯下降。在農產品生產投入增量中,直接生產成本上升是推動農業生產總成本上升的主要推動力量,包括化肥、農藥、農膜、機械作業、勞動力等。這些投入占了總成本的80%以上,而且近幾年仍在上升。由于糧食價格缺乏高關稅保護,難以相應上漲,這就使糧食生產缺乏必要的利益激勵。
(三)進口快速增長,適度進口糧食安全戰略受到挑戰
自2009年我國谷物由凈出口轉為凈進口以來,進口量一路激增。2012年凈進口量達1317萬噸;2013年凈進口量增至1358萬噸。2014年1-8月累計進口谷物和谷物粉1208萬噸,同比增加84.5%。在國內糧食連年增產、庫容緊張的情況下,谷物及相關產品的大量進口進一步加劇了國內“賣糧難”問題。若谷物進口快速增長的態勢延續下去,“以我為主”和“適度進口”的糧食安全戰略將受到挑戰。
(四)種糧比較效益低,新型經營主體“非糧化”較為普遍
發改委發布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顯示,2011年,種植蘋果、蔬菜、花生農產品的每畝凈利潤分別為4612元、2558元、723元,而種植三種主糧的平均收益只有251元。新型經營主體土地流轉后“非糧化”現象較為突出。截至2012年底,全國流轉后用于種植糧食作物土地面積為1.56億畝,占總流轉面積的56%,低于全國約68%的平均水平。截至2013年底,有些種糧大省流轉后土地“非糧”比例增加了20%-30%。
農產品質量安全
據2012年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顯示,城市居民感到最不放心、最不安全的社會問題是“食品藥品安全”。農產品是食品的“前身”,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也關系到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問題。
(一)引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因素多、風險大
引發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原因較多,一是受農業生產環境影響。據有關專家估算,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的糧食達到1000多萬噸,每年受到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環境污染嚴重地區的糧食、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畜產品和水產品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都受到影響。二是受農業生產技術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比較落后,非科學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屢見不鮮。目前我國化肥施用量已達23.8公斤/畝,超過國際上15公斤/畝的安全上限。農藥過量施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在一些高產地區每公頃用量高達300公斤以上。我國化肥農藥利用率相對較低,氮肥的利用率僅為30%-35%,磷肥約為10%-20%,農藥僅為10%-30%。三是受經營方式及市場影響。我國擁有2.5億農戶和約50萬個農產品加工企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分散經營的模式很難統一,也難以執行標準化生產。這些農產品供應者往往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為了降低成本,常常忽視農產品質量的控制。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