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油行業20年來的大浪淘沙非常殘酷:一將成名萬骨枯,尤其是民企,能活下來已屬不易。2014年國內十大油脂壓榨集團,國企、外企、民企三分天下,山東渤海實業為其中民企翹楚,稱其為“傳奇”并不為過。
你造嗎?“口福”食用油就是出自渤海和豐益的合作,前塵往事多,崢嶸歲月稠......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二十年前,“渤海”還是偏居一隅全國近4000家棉花加工廠中不見經傳的“小不點”,如今發展成為“行業大鱷”。
企業十幾家,員工近4000人,下轄7個生產基地,5個大型糧油加工工廠,1個再生纖維廠和2個電廠的加工集團,擁有糧油加工產能800萬噸、粘膠纖維26萬噸,進入國內同行業前三位,2014年以263億元的營收榮膺中國企業500強。
農產品“夢工廠”的締造者
1990年底,年僅28歲的舒忠峰成為山東博興縣供銷社下屬第三油棉廠廠長。
當時,棉花加工行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整體陷入虧損期,一些老牌加工企業相繼倒閉。為尋找出路,他先后嘗試著搞了小精細化工廠、小精煉油廠、小浸出……
探索過程中,他發現國內食用油消費還處于毛油時代,油廠規模小、設備落后、產業集中度低,精煉油有巨大商機。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他先人一步,1996年脫離開油棉廠進縣開發區,白手起家,借了400萬元,又籌集貸款引進國外技術設備,建設了6萬噸/年食用油精煉生產線。這是我國北方最早的一條現代化食用油精煉生產線,舒忠峰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由于國家對油脂進口實行配額管理,進口油脂走私猖獗,又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第一條生產線投產后不久,就遭受迎頭一棒。舒忠峰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以常人很少有的事業定力,反彈琵琶,在建設成本低谷期果斷投資3500萬元,迅速增加產能18萬噸。果不其然,1998年7月,國家加大打擊食用油走私力度,食用油企業迎來春天。
2000年,為拉長產業鏈條,他在產業鏈上游建設2500噸大豆壓榨生產線。但因國內大豆嚴重短缺,原料必須從國外進口。開展國際貿易,一無經驗,二無人才,怎么辦?2001年,舒忠峰毅然與新加坡豐益合資。合資四年,學到了一些先進的經營理念。當時,大豆壓榨企業原料對外依存度高達80%以上,外資企業對國內糧油市場逐漸形成壟斷。時光行進到2004年底,舒忠峰果斷終止合作,率領渤海軍團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他的第一步,是收購一家在工業園瀕臨破產狀態的熱電廠。面對人們爭議的眼光,舒忠峰自有他的理由,展開大的產業布局汽電能源必須先行。果不其然,2007年3月,隨著投資24億元的再生纖維項目建設上馬,這個熱電廠的產能由原來的80萬噸蒸汽被迅速拉大到280萬噸,已經擴產了三期。
正當人們期許他在博興工廠80萬噸/年糧油加工產能再進一步擴大產能的時候,2007年1月,青島港8號碼頭彩旗飄飄,鑼鼓齊鳴,渤海6000噸/天大豆加工生產線竣工投產了。
在人們的不解中,舒忠峰算了一筆賬,從青島港到博興,每噸的物流成本大概80元,而在沿海港口建廠,除去成品運輸費外,每噸可減少60元左右。如果以一個年加工量100萬噸的工廠算,不僅一年可以節約物流費用6000萬元,而且可以每年減少油料消耗30萬噸左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萬噸左右。這在當地引起了巨大反響:渤海走出博興發展了!
彼時,舒忠峰陸續在青島、廣西北海、廣東湛江等地大規模建設生產基地。其中青島生產基地有兩個工廠。每個工廠的規模都大過企業總部所在地博興工廠。
搭建超強人氣的“磁場”
舒忠峰有著很好的口碑,這得益于其一貫“低調做人,高效做事”的行事風格。盡管行事低調,但其卻因對國內糧油界的諸多建樹而聲名鵲起。“以關注客戶和員工利益為基點,企業搭建平臺,與客戶與員工建立相同的價值觀,實現共興共榮”舒忠峰這樣詮釋他的管理內涵。
舒忠峰搭建創業平臺,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廣泛延攬人才,構建強有力的創業團隊。其中,海智源高科技項目吸引了院士級別人才加盟;奧地利知名專家萊新格博士前來旗下雅美科技擔綱CEO。
依托人才優勢,以及與江南大學等產學研平臺,渤海正瞄準大豆產業鏈中各衍生產品在食品、醫療保健、飼料養殖以及領域中寬廣的發展空間,向醫用磷脂、天然維生素E、植物甾醇等下游高端產品的加工方向延伸,粘膠纖維也正在向高濕模量粘膠纖維、天絲等功能化方向拓展。
2015年4月,舒忠峰董事長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并出席2015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