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年初以來早秈稻市場持續低迷,交易清淡,有逐步被邊緣化的跡象。
早稻需求低迷不振
早秈稻需求主要表現在口糧需求、飼料原料需求、食品工業需求和種子需求等幾個方面。由于種植面積基本保持穩定,早秈稻種子需求也大體保持穩定。口糧需求在經歷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大幅下滑后,目前處于較低水平,短期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因“美麗中國”建設和“五水共治”以及城鎮化加快推進,單個農戶養殖規模大幅下降,使得早秈稻作為飼料原料的需求出現較大幅度下降。據國家相關機構預計,本年度稻谷飼料消費將較上年減少30萬噸左右,這是繼前兩年大幅下降之后的繼續減少。價格在稻谷中相對較低,更適于作為飼料原料的早秈稻需求下降料將首當其沖。
雖然近幾年國內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對大米的需求也持續增長,但隨著低價進口大米大量涌入,早秈米作為工業用大米的優勢受到沖擊,短期需求增加預計將較為困難。
同時,從時令上來看,夏至將臨,全國各地氣溫快速上升,雨水增多,南方各地已相繼進入梅汛期,當前大米保存難度處于一年中最困難的時期,經銷商庫存普遍減少較多。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長江中下游一帶暴雨頻頻,不但大米保管不易,正常交易也不方便。因此,這段時間將是一年中大米需求較為低迷的季節。
臨儲拍賣頻頻遇冷
6月中旬,正是各地儲備稻谷拍賣和出庫的高峰期,市場上儲備早秈稻輪出增多,供應較為充足。與儲備早秈稻出庫繁忙的景象相比,臨儲早秈稻拍賣可謂冷清至極。
1月6日~8日舉行的國家政策性糧食專場(稻谷)競價銷售交易會為新年開了個好頭,但這種狀況并沒有持續下去。隨后舉行的20場臨儲早秈稻拍賣交易會連續遇冷,成交極不理想,每場投放臨儲早秈稻均在49萬噸左右,其中10場全部流拍,剩下的拍賣成交合計只有8038噸。
當前臨儲早秈稻拍賣遇冷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內稻谷連續豐收,庫存充足,加上各地儲備稻谷輪出較多,供應相對寬松;二是受制于各種因素,早秈稻需求尚未出現明顯恢復;三是臨儲早秈稻拍賣底價較高,加上各種費用,明顯高于當前市場價格,沒有競爭力;四是進口低價大米3月份以來再次大幅增加,其中4月份海關統計的大米進口量為30多萬噸,較上月增加1倍多,對早秈米的替代增強;五是上年農戶存糧相對較多,隨著氣溫升高,出售意愿增強;六是年初專場稻谷競價銷售交易會成交68.45萬噸,是2014年全年臨儲早秈稻成交量12.27萬噸的4倍多,已經提前透支了部分需求。
從目前情況看,短期國內早秈稻和國際大米供求形勢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在市場化取向不斷增強、市場基礎性作用不斷發揮的情況下,如果不改變臨儲早秈稻這種僵化的拍賣方式,預計短期臨儲早秈稻拍賣將繼續遇冷。
生產形勢繼續向好
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統計,今年稻谷意向播種面積將上調0.2%,若按上年的單產標準,預計稻谷產量將達到2.07億-2.08億噸。而今年早稻播種面積與上年持平,在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政策的支持下,預計資金、技術及水利建設等投入將會增加,在正常年景下,早稻單產繼續提高的可能性較大,早稻產量獲得豐收的概率增大。權威機構預計,今年早稻產量仍有可能達到3400萬噸以上,這將為后期供應提供有力保障。
在早秈稻生產形勢總體向好、儲備輪出進入高峰、臨儲拍賣不斷、農戶出售意愿增強和需求尚未有效恢復的情況下,短期行情仍將低位震蕩,新早稻上市后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的可能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