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收購急劇增加
自2004年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除2004年與2010年外,我國基本上每年都要啟動稻谷最低收購價預案。2005~2006年啟動了秈稻托市收購,2007年東北粳稻托市收購啟動,2008年三大稻谷品種全部啟動托市收購,2009年早秈稻托市收購啟動,2011年東北粳稻托市收購啟動,2012年中晚稻托市收購啟動,2013年和2014年三大品種全部啟動托市收購。
雖然稻谷最低收購價預案啟動頻繁,已成為稻米市場的新常態。但由于每年所處的糧食形勢及經濟形勢不同,托市收購數量也大不一樣,地區差別很大。2013年以前,除了2005年和2008年稻谷收購量超過1000萬噸外(2005年收購稻谷1200多萬噸、2008年1434萬噸),其余年份的收購量均低于1000萬噸。但到2013年,稻谷收購量大幅增加,達到3261萬噸,其中早秈稻567萬噸,中晚秈稻1337萬噸,粳稻1357萬噸。
2014年,稻谷收購量較上年略有減少,但總量依舊較大。截至2014年9月30日,南方主產區累計收購托市早秈稻419萬噸;截至2015年1月31日,南方主產區按最低收購價累計收購新產中晚秈稻969萬噸。截至2015年2月5日,累計收購托市粳稻1756萬噸,其中黑龍江1440萬噸,占82%。預計到3月中旬托市收購粳稻約1800萬噸。預計收購期結束,2014年產稻谷政策性收購入庫量將達3200萬噸左右。連續兩年累計稻谷收購量將超過6400萬噸,約占國內稻谷產量的1/3,2011年以來累計稻谷收購量超過7500萬噸。
近兩年稻谷收購量激增的原因:一是產量連續增加,產大于需,自2011年我國稻谷產量站上2億噸關口,我國每年稻谷產大于需300萬~600萬噸;二是大米進口激增,自2012年開始,國內進口大米激增,海關統計的年進口大米均保持在200萬噸以上,加上走私進口,每年進口的大米折合稻谷500萬~600萬噸;三是農戶存糧意愿下降,隨著城填化的不斷推進,稻米價格徘徊不前,農戶出售意愿提高,由于托市價高于市場價,農戶自然愿意將稻谷出售給國家;四是企業經營相對謹慎,由于當前稻谷價格高企,加上供應壓力沉重,企業采購及庫存稻谷意愿不高;五是歷年稻谷庫存積余的累積效應,以粳稻為例,粳稻基本用于主食,受進口影響較小,供需平衡主要依賴于國內,雖然國家采取了多種措施促進粳米消費,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也促進了粳米的需求,但粳稻產量的增加更快。
2007年粳稻市場就出現產大于需的格局,當年托市收購粳稻238萬噸,2008年又收購粳稻523.6萬噸。雖然其后兩年沒有啟動托市收購,但主要原因是信貸擴張,通脹掩蓋了粳稻供大于求的表象。當信貸規模縮減、經濟發展放緩,潮水回落時,一切又水落石出了。據統計,2014年粳稻產量約7030萬噸,較2007年提高近千萬噸。預計自2007年以來粳稻累計產需積余達3000萬噸以上,這就不難理解近年粳稻累計收購量高達4000萬噸以上了。
臨儲稻谷銷售緩慢
2010年以前,國內稻谷雖然連續豐收,但總體上處于緊平衡狀態,稻米市場也處于持續上漲周期之中,因此,國家啟動托市收購后,臨儲稻谷銷售基本上較為順利,尤其是2009年臨儲稻谷拍賣,動輒成交在九成以上,有的甚至接近全部成交。因此,2009年以前收購的臨儲稻谷庫存在2010年底基本得到消化,并初步實現了農戶、企業及國家的“三贏”,有效穩定了國內稻米市場。
2012年以后,隨著國內稻谷的連續豐收,稻谷供求逐漸由緊平衡向產大于需轉變。雖然臨儲稻谷收購有效穩定了市場,保護了農戶的收益,但市場的供應壓力并沒有隨之消失。相反,國內稻米價格較高,為進口糧食的大規模進入創造了條件。而進口大米大量流入國內,加劇了國內稻谷的供應壓力,給臨儲稻谷庫存消化帶來極大的困難。2010年臨儲稻谷累計成交331萬噸,2011年降為22萬噸,2012年僅有6萬噸,2013年臨儲銷售干脆沒有啟動。
面對越來越大的臨儲稻谷庫存壓力,為加快主產區促銷騰倉,緩解糧食收儲壓力,2014年,國家糧食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大了國家政策性糧食銷售力度,從5月份開始相繼啟動大豆、玉米、稻谷競價銷售,然而成交結果仍不理想。據統計,2014年國家共向市場投放政策性臨儲稻谷6447.59萬噸,實際成交422.74萬噸,成交率6.56%。其中,投放政策性臨儲早秈稻486.04萬噸,成交12.27萬噸,成交率2.52%;投放政策性臨儲中晚秈稻1594.2萬噸,成交249.81萬噸,成交率15.67%;投放政策性臨儲南方粳稻271.49萬噸,成交62.16萬噸,成交率22.9%;投放政策性臨儲東北粳稻(包括競價銷售和掛牌銷售)4095.86萬噸,成交98.5萬噸,成交率2.4%。這與2009年臨儲拍賣的火爆場面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而截至目前,2014年產稻谷托市收購量已達3200萬噸左右。可以說老庫存未去,新庫存又大幅增加,臨儲稻谷庫存繼續快速膨脹。
當前臨儲稻谷銷售總體緩慢的原因:一是市場需求不足,雖然大米主食人群有所增加,但人均食用量下降,大米食用需求增長徘徊不前,同時,生態文明的提出和五水共治的實施,使養殖業出現滑坡,稻谷飼料用糧大幅下降。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2013/2014年度我國大米食用消費17300萬噸,較上一年度略增100萬噸;飼用消費1130萬噸,下降400萬噸,減幅達26%;工業消費從上年度的1300萬噸降至1080萬噸,減幅17%。二是大米進口增加,替代效應明顯,擠兌了國內稻谷的需求。三是臨儲稻谷銷售底價過高,競爭力不強。加上儲備輪換數量充足,企業參與競拍積極性不高。
臨儲稻谷庫存暴增
由于稻谷連續豐收,臨儲稻谷收購量急劇增加,而近年來臨儲稻谷銷售卻不順暢。截至2014年底,2011年以來收購的臨儲稻谷庫存3年只消化了428萬噸左右,即使加上2015年1月上旬專項成交的約153萬噸,總出庫量仍不足600萬噸。 目前臨儲稻谷庫存預計仍達6600萬噸左右,占國內稻谷需求量的1/3強,遠高于聯合國提出的庫存消費比17%~18%的標準。其中,僅黑龍江省近4年的最低收購價粳稻庫存總量就約有3500萬噸,占2014年粳稻產量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國正常稻谷儲備數量,當前國有企業所儲備的稻谷十分龐大。若國家所制定的“銷區6個月,產區3個月”的儲備標準全部得到落實,則地方儲備稻谷規模可達6000萬噸,國有企業稻谷庫存消費比甚至可能超過50%,處于歷史最高水平,供應壓力十分沉重。
庫存過大帶來困擾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目前正常儲備糧加上龐大的臨儲稻谷庫存,為保障國內糧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國內“口糧絕對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臨儲稻谷庫存過高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一是儲備規模過大,不符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合理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儲備規模的精神。二是導致市場供應壓力巨大。巨量的政策性稻谷庫存使得稻米市場難以成為“真正”的市場,無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利于稻米價格形成機制的完善。三是倉容壓力巨大。后期若繼續開展臨儲收購,在新倉庫沒有建造完畢前,將繼續面臨倉容緊缺的難題。四是資金壓力沉重。6000多萬噸的臨儲稻谷庫存,約需資金2000億元,僅利息支付每年就要100多億元。五是臨時存儲期限越來越長。目前2011年收購的臨儲粳稻已3年多,更有一部分2007年的托市粳稻尚未全部消化完。而稻谷儲存時間越久,品質越低,損耗越多,越不經濟。六是臨儲稻谷規模過大,給人以國內糧食安全不成問題的假象。同時,目前儲備輪換價差較大,地方財政負擔加重,時間一久地方可能存在放松糧食生產、忽視糧食流通、過度依靠中央的現象。1984年、1991年和1992年、1998年糧食豐收后因放松糧食生產導致市場出現巨大波動的情況反復發生。
降低過高的糧食庫存迫在眉睫
從我國糧食經濟發展的正反兩個方面看,當前臨儲稻谷已到了非加快輪出不可的時候。國家也已注意到這個問題,正在采取有效辦法加以解決。在此,筆者拋磚引玉,提出使臨儲稻谷庫存降到適度的兩點建議:一是加快消化存量,二是努力管住增量。
加快消化存量
近幾年來,我國臨儲稻谷消化十分緩慢,面對超常規的庫存,需要采取超常規的辦法。
一是將新收購的2014年產臨儲稻谷庫存轉為或部分轉為儲備,或視同儲備管理,制定科學有序的輪出計劃。這樣,2014年收購的臨儲稻谷可推遲至明年出庫。二是果斷將庫存時間較長的臨儲稻谷庫存轉為飼料糧和工業用糧。這部分稻谷因存放時間較久,品質下降,正常情況下已難順價拍賣。而每年還要占用大量的資金和倉容,花費巨額的保管費。與其坐等品質下降,不如果斷提前處理。如將2011年以前收購的臨儲稻谷轉化為飼料糧和工業用糧,可消化800多萬噸的臨儲稻谷。三是采取多種措施加快剩余臨儲稻谷庫存的銷售。通過前面兩種 措施,今年可供輪出的臨儲稻谷庫存將從6000多萬噸降至不足3000萬噸,市場壓力將大為減輕,有助于提振市場主體的信心。此時再輔之以舉辦有針對性的專場交易會等辦法,如對成功拍賣臨儲稻谷的貿易商或加工企業按照每成交1噸臨儲稻谷給予一定數額的建倉補貼,或技改項目補貼,或者提供貼息及低息貸款;在WTO規則黃箱范圍內適當降低起拍價(不過這一方法可能使稻米市場整體價格下降,可能導致新稻上市后臨儲稻谷收購量大幅增加);繼續給予北糧南運補貼、促進粳稻需求、減少粳稻臨儲庫存等辦法,加快庫存消化。四是積極鼓勵出口。當前我國臨儲稻谷收購價格偏高,出口競爭力較低,但臨儲稻谷轉化為飼料糧或工業用糧后會提高競爭力,利于增加出口。
努力管住增量
在臨儲粳稻進行拍賣的同時,要想辦法在保護農戶利益的同時,減少臨儲稻谷的收購量。否則,若新增臨儲稻谷數量大于拍賣量,臨儲庫存將依舊難以降低。
一是調整種植結構。目前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環境突出,需要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大量的臨儲稻谷庫存,為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創造了有利條件。應抓住這個機會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加快進行種植結構調整,減少產量高而品質低的普通稻,增加優質水稻的種植。并對南方部分地區有重金屬等污染的,適時進行休耕,恢復地力。對東北粳稻種植面積適度調減,在實行目標價格的同時,引導農戶適當增加進口猛增的大豆種植面積,將稻谷產量由2014年的2.06億噸穩定在2億噸左右。二是增加地方儲備。根據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和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落實新增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計劃,減輕當前稻谷供應壓力。三是管住進口。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大米展望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大米進口量預計達到創紀錄的430萬噸,折合稻谷600多萬噸。而從海關進口的僅200多萬噸,大米走私仍大量存在。要加強進出口調控,加大打擊走私力度,減少走私大米進口量,從而相對增加國內稻谷消費。
通過以上辦法,將使國內稻谷產需逐漸轉為相對平衡,有助于臨儲稻谷庫存與正常儲備稻谷的庫存總量逐步降至合理水平。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