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被列為2015年農業工作的第一條,要求各地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專家認為,農業產業化是我國改造傳統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專家認為,在農業產業化諸多要素中,資金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而資金支持不足恰恰又是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要突破農業產業化的資金瓶頸,只有采用多種渠道進行融資。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對“三農”的投入每年都在不斷增加。2012年中央預算支出執行情況顯示,農林水事務支出5995.98億元;2013年中央預算執行情況顯示,農林水事務支出6005.4億元;而2014年中央預算執行情況顯示,農林水支出6474.22億元。但這些投入項目散、資金渠道多,導致支農資金零敲碎打、“撒胡椒面”現象突出,且使用效益低、監督管理難。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主要形式。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已經取得一定成果,截至去年年底全國農業龍頭企業已經達到十幾萬家。通過建立財政股權投資基金,重點投資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可以在獲取穩定投資回報的同時,發揮財政“引子”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記者,國家農發辦每年會有幾百億財政資金,一部分用于無償的土地治理項目,還有一部分就專門用于農業產業化的項目。不過這部分資金只投于農業龍頭企業,用于幫助他們建立基礎設施等,而且是有償扶持,需要企業到期后償還國家財政。未來如果財政采取股權投資基金,就意味著涉農企業獲得的同樣一筆錢可能不用急著償還了,而是采取一種定期分紅的方式回饋財政。這個改革最大的意義就在于資產處置的方式變得多樣化,同時也能減輕企業負擔。
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石英華認為,通過建立財政資金進行股權投資的基金符合目前財政改革的大思路和方向,財政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有專業化的管理和市場化的運作,這一套基金運作思路已逐漸達成共識。“這不僅提供新的融資方式,還推動了財政資金投入機制轉變,有助于提高績效,改變資金閑置、效率低下問題,提升資本的運營效率。”她表示。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