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產業鏈以進口大豆為主時,一些外企一方面壓低收購價格,另一方面又“猛抬”大豆油價格,最終導致我國大豆主產區種植面積連年縮水,進口大豆的空間顯得更加開闊。
面對壓力和挑戰,我國開展大豆等農產品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如今,改革已進入第二年,大豆主產區境況得到了哪些改善?目標價格將如何進一步發揮作用?
價格倒掛 用量增加
近期,期貨市場豆油震蕩,而豆粕依舊不振,“油強粕弱”是當前市場的重要特征。從稍長的市場周期看,油粕價格呈下跌之勢。相關市場數據顯示,豆油指數從2012年9月的1萬點下跌到近期5700點,跌幅約43%;豆粕指數從2012年9月的4200點下跌到近期2500點,跌幅約40%。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對記者表示,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供大于求及國際市場價格走弱。目前看來,供大于求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過量進口。過量進口并不緣于消費需求。大型國際貿易加工企業已不單純依靠滿足消費需求賺錢,而是通過金融衍生品、國際貿易差價、期貨市場對沖賺取利潤,大豆及相關大宗商品早已成為金融標的物。比如,企業在美國買入一船大豆,就可同時按照成本加利潤的原則把豆油和豆粕產品在期貨市場賣出去,現貨市場變成利潤的補充渠道。近年來,我國存在明顯的過量進口問題:2014年我國大豆產量1200萬噸,進口轉基因大豆7140萬噸,用量8340萬噸,占全球2.7億噸消費量的30.89%,而同期我國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19.1%。按此測算,我國應消費大豆5157萬噸,多進口3183萬噸。即便按照我國公眾飲食特點,將豆制食品消費600萬噸剔除,進口量也仍多出2583萬噸。
二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帶來過度加工需求。1996年以前,我國大豆加工產能在1000萬噸左右,至2014年底已超過1.4億噸。大豆市場國際化程度高,“暴漲暴跌”能快速帶來利潤。而只要看到利潤,新增產能便會大量進口開工生產,并將油粕產品通過期貨市場賣給投機者以賺取利潤。
三是商業庫存。新建商業中轉庫存應被重視。自上世紀90年代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大型連鎖超市進入中國以來,我國大型批發市場、連鎖超市、便利店、倉買迅速發展。這些新建市場不但貨架要有存貨,也要有中轉庫存。居民消費需求是穩定的,但每新建一家超市或賣場,就會產生相應庫存。按照相關統計慣例,這些庫存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會被分類在消費需求中,但在市場增速企穩或回落時則會“變成”供應壓力。如果庫房、貨架都放不下,就到超市門外低價促銷。
至于國際市場價格走弱,主要原因在于美洲大豆供應增加。同時,國內消費需求穩定、加工產能過剩以及需求飽和等因素,也反作用于國際市場。此外,也有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擔憂而產生的影響。
然而,價格走弱是否真的意味大豆下游產業也隨之走弱?價格走弱對當前大豆價格又有哪些影響呢?對此,王小語坦言,大豆下游產業是否隨之走弱,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也正在分析。
國內市場上,大豆價格依舊“內外倒掛”——進口大豆港口分銷價,目前均價為3000元/噸;而國產大豆價,目前黑龍江為4000元/噸。需要注意的是,國產大豆需求量已開始好轉。“黑龍江生產的大豆用量確實在增加。”王小語表示,2015年,黑龍江主產區消費量好于過去幾年。
國產大豆向好態勢初露端倪,與目標價格改革密切相關。
面對近期大豆價格不振,王小語表示可能并非壞事。“從發展大豆產業的角度看,我們協會更主張國產豆與進口豆同價競爭。這樣,加工企業生產成本低,貿易商經營成本也低,這有利于大豆‘走出’黑龍江。而農戶即使‘低價賣豆’也不虧錢——因為目標價格補貼已經把差價補給了農戶。”
對當前產區大豆價格,王小語認為有些“高不成,低不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后,產區的豆價既沒有“高”到滿足豆農收益預期,也沒有超過國家頒布的目標價,更沒有“低”到與進口轉基因大豆相當的價格水平。“今年3月底采價結束時,產區豆價快速下跌到3800元/噸。甚至再現了‘補貼拿不夠、企業不開工’。”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目前尚無定論,各方仍在積極研究。
目標價格 助推發展
當前國產大豆價格難以讓各方滿意,豆農“惜售”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4年初,我國開始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這意味著,自2008年以來的大豆臨儲政策終結。這一年,一些豆農在觀望中選擇了“惜售”。
銷售不暢,開始出現質疑目標價格作用的雜音。對此,王小語表示,是否“惜售”,是豆農對市場走勢做出判斷后的市場行為,不能作為評估目標價格是否發揮作用的指標。
實際上,“惜售”的原因有多個方面,首先是進口大豆低價影響。大豆目標價格采價期間,沿海銷區進口轉基因大豆國內港口分銷價為3200~3400元/噸,沿海地區比黑龍江產區低700~1000元/噸。
其次,玉米臨儲收購吸引市場主體參與。黑龍江省雖然參與了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但玉米仍執行臨時收儲政策。玉米的收購、烘干、倉儲,最終費用都由國家出,利潤穩定,而經營大豆則面臨較大市場風險。
最后,產區價格“前高后低”,市場對收購有一定影響。目標價格執行初期,產區大豆開秤價較高,其中,2014年10月初黑龍江收購均價4500元/噸。采價期臨近結束時,比如2015年3月23日,黑龍江均價4060元/噸,下跌440元/噸。糧庫、貿易商及部分油廠,都感知到價格下跌風險,轉而經營承儲玉米。
但王小語觀察,一些大豆制品加工龍頭企業附近收購情況仍然“說得過去”,“益海嘉里、九三糧油、禹王蛋白等企業的收購情況還要比一般水平更好些。”
產區種植面積是另一個焦點。有觀點認為,2015年大豆種植面積與2014年相比減少832.6萬畝,降幅為26.2%;2014年大豆單產達到歷年之最,以正常年份單產計算,2015年黑龍江大豆減產數量將達171.5萬噸,降幅達35.5%——這將是自2011年以來,黑龍江省連續第五年減產。
目標價格改革的一個重要初衷,在于有效抵御進口轉基因大豆價格沖擊。畢竟,“豆賤傷農”,影響了種植積極性,也導致種植面積縮水。
那么,大豆目標價格的實施究竟有無扭轉連續減產局面?2014年,記者采訪王小語時,他曾明確表示,“2014年大豆種植面積首現恢復性增長勢頭”。今年情況怎樣?
“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是增加的。”王小語對記者表示,經反復核實,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在4000萬畝以上。“今年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5月底、6月初才發放,作用剛剛開始顯現。”
王小語對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充滿信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政策對大豆產業的助推作用將進一步顯現,而且還應堅定不移加以推進。“不僅限于大豆品種和東北主產區,在其他地區、對其他主要糧食作物品種也應開展試點推進。目標價格補貼政策,通過將價格交給市場,有利于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有效推動產業發展。”
調整完善 沒有終點
目標價格效果初顯,讓國產大豆的“守望者們”看到了曙光,擴大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呼聲漸起。那么,應當如何科學擴大呢?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黑龍江省農戶墾荒能力極大增強,播種面積逐年增加,但許多土地并沒有進入國家統計內。這導致國家支農補貼在黑龍江省被“攤薄”。
王小語表示,因面積“攤薄”,黑龍江省農資綜合補貼大幅低于相鄰的吉林省——2014年,黑龍江每畝70元左右,吉林則為每畝133元左右。整體算下來,黑龍江省少得農資綜合補貼100多億元。在進一步做好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時,應避免“面積攤薄挫傷農民積極性”。
此外,大豆與玉米“爭地盤”的問題,亦應在進一步的政策調整中加以注意——既需對已有政策進行調整,又要擴大目標價格范圍。
為確保糧食安全,國家對產糧大縣實施獎勵政策。王小語表示,由于大豆單產不到玉米的1/3,將大豆面積改成玉米,能增加糧食產量,還能得到獎勵,這使部分地方政府對增加大豆種植面積缺乏積極性,也導致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畸高”,反過來又使目標價格改革效果打了折扣。“種植結構不平衡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所以應當適當調整產糧大縣獎勵政策。”
王小語建議,應當調整產糧大縣入圍條件及獎勵政策:一是東北主產區產糧大縣入圍條件增加“大豆面積不少于屬地糧食總播種面積1/4”;二是產糧大縣標準,大豆品種按“1×3”(產量的3倍)核算糧食產量或商品量,從而鼓勵提高大豆單產;三是獎勵因素所占權重方面,在原有商品量、產量、播種面積加入“單產”評價,以推動大豆種植水平提升。
王小語認為,應當對大豆主產區試點玉米目標價格改革。東北主產區雖然取消了大豆臨儲政策,進而施行目標價格補貼。目前,玉米、水稻仍有臨儲和保護價政策,企業收儲玉米、水稻,國家出費用,利潤穩定,而大豆則需面對市場風險。“隨著大豆價格補貼政策的實施,試點單位已積累了一定操作經驗,建議在東北主產區試點玉米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從而推動主產區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擺脫東北地區玉米庫存積壓局面。”
王小語表示,從實際工作可以看出,有少部分流轉土地農戶和土地經營者“在誰獲得目標價格補貼”方面,容易產生矛盾。因此,應當加強政策普法宣傳,減輕基層部門工作壓力。“試點期相關調研發現,部分豆農土地流轉不使用規范統一的流轉合同,個別僅口頭協議。在核實面積、發放補貼等環節增加了政策實施成本。落實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應當抓緊建立全國聯網登記制度,以便國家對耕地資源及農村事業做到全面掌握。”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