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69號),加快構建全省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地維護全省糧食安全責任,結合我省實際,現就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提出以下意見。 一、強化糧食安全意識和責任 (一)切實增強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意識。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四川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人口大省和糧食消費大省,保障糧食安全任務十分艱巨。全省人口多,耕地少,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和流通呈現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大、生產成本不斷攀升、糧食需求總量剛性增長、轉化用糧缺口巨大等特征。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確保全省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和復雜性,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作為保障民生工作的基本任務,常抓不懈、毫不動搖,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落實糧食安全省直部門職責。省直有關部門要準確把握糧食安全新形勢和新任務,細化落實各項責任分工,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措施,切實加強對市(州)的指導,形成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的合力,確保我省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安全。 (三)明確市(州)人民政府主體責任。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起保障本地區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全面加強糧食生產、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明確工作目標,細化職責任務,落實縣(市、區)人民政府職責。市(州)長在維護全省糧食安全方面承擔的責任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落實和完善糧食扶持政策,抓好糧食收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管好用好地方糧油儲備,確保儲備糧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良好、調用高效;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加強糧食流通能力建設;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促進糧食產業健康發展;保障區域糧食供應及救災等應急需要,維護糧食市場穩定;健全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落實監管責任;大力推進節糧減損,引導城鄉居民健康消費。 二、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四)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現有耕地面積基本穩定。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采取綜合措施提高耕地基礎地力,提升產出能力。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嚴格實行耕地“占一補一”、“先補后占”和“占優補優”。對占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有條件的地區要開展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試點,開展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和土壤改良培肥。嚴格執行政府領導干部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離任審計制度。 (五)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按期完成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建設任務,整合資金,集中連片建設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加快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的驗收認定。繼續實施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在糧食生產重點縣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實施現代糧食產業提質擴面工程。示范打造一批旱澇保收的穩產區、先進技術的應用區、創新機制的先行區、綠色增產模式的示范區。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農業節水重大工程,解決好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六)提高糧食生產科技水平。整合創新資源,將提高糧食單產作為主攻方向,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科技創新與推廣運用,努力提高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建設優質糧油生產基地,培育和推廣“高產、優質、多抗”糧油品種。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集成推廣高產、高效、可持續的技術和模式。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實現糧食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建立和完善糧食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建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和人員績效考核機制,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考核機制。 (七)建立新型糧食生產經營體系。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推進糧食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的融合與互動。對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用于晾曬、烘干、倉儲、加工等配套設施的建設用地給予支持。支持中央和地方糧食企業投資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合作建倉項目。加快建立健全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在自愿的前提下,將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要避免土地流轉的“非糧化”、堅決禁止“非農化”。采取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等措施,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糧食生產經營模式,積極提高糧食社會化服務水平。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具備條件的經營性服務組織承擔糧食領域公益性服務。 (八)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推廣節能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堅決制止過度開發農業資源、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和超采地下水等行為。推廣循環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生產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進機械化整地、保護性耕作、增加有機肥和秸稈還田,加快實施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補貼項目。鼓勵發展木本油料,拓寬糧油供給來源。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有害生物和病蟲害防控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三、切實保護種糧積極性 (九)落實和完善糧食扶持政策。認真完善和落實糧食補貼政策,提高糧食商品率。新增糧食補貼要向糧食主產區和主產縣傾斜,向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傾斜。加強補貼資金監管,確保資金及時、足額補貼到糧食生產者手中。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為糧食生產者提供信貸等金融服務。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對糧食作物保險給予支持。 (十)抓好糧食收購。根據糧食種植布局和交通條件,統籌設立糧食收購網點,方便農民售糧。在繼續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導作用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多元市場主體參與政策性糧食收購。實施“川糧產后服務工程”,改進和創新糧食收儲服務方式,積極為新型糧食經營主體提供烘干、清雜、收購、儲存、加工、代銷等產后服務,保證農民種糧賣得出,防止賣糧難。積極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落實收購資金,加大對符合貸款條件企業自主收購糧食的支持力度。爭取商業銀行支持,拓寬糧食企業融資渠道。加大對各類收購主體的監督力度,督促企業嚴格執行“五要五不準”收購守則,規范糧食收購秩序,嚴厲打擊“轉圈糧”和“打白條”、壓級壓價等坑農害農行為。 (十一)努力提高種糧比較收益。完善糧食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引導糧食價格保持合理水平。引導種糧農民走向市場,鼓勵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與糧食生產者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及早發布收購數量和價格信息,采用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讓糧食生產者分享加工銷售的收益。健全重要農資儲備制度,穩定農資價格。 四、管好地方糧油儲備 (十二)切實落實地方糧油儲備。嚴格按照國家和省政府確定的儲備規模,充實地方糧油儲備,落實儲備費用和利息補貼資金。制定適當的地方糧油費用補貼標準。按照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以口糧為主,適當兼顧飼料糧,進一步優化儲備糧布局和品種結構。加強地方儲備糧油管理,對中央儲備糧的經營管理給予支持和協助,突出抓好庫存糧食監管,完善輪換管理機制,確保各級儲備糧油數量真實、質量安全。各地要按照人口規模、結構和數量,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建立和充實地方成品糧油儲備。政策性用糧的采購和銷售,原則上逐步通過糧食批發市場公開進行,也可以通過國家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地方儲備糧管理信息報送。 (十三)創新地方糧油儲備機制。探索建立政府儲備與社會儲備相結合的分梯級糧食儲備新機制。通過運用財政、金融、投資等政策手段,建立地方政府掌控的社會糧食周轉儲備。鼓勵符合條件的多元市場主體參與地方糧食儲備相關工作,切實發揮地方儲備保應急、控糧價、穩市場的區域調控功能。嚴格執行糧食經營、加工企業最低最高庫存制度,鼓勵企業保持合理商品庫存。建立省、市、縣級糧食儲備協調機制,充分發揮調控市場、穩定糧價的聯動效應。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