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莊稼也有“醫療保險”
今年第一季度,安徽省池州市種植業承保午季作物77.13萬畝,其中小麥承保30.91萬畝,油菜承保46.21萬畝;此外該市特色茶葉保險承保3.7萬畝。
在安徽,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農業氣象保險以挽回莊稼因災而造成的損失。“天氣指數農業保險像是我們莊稼的醫療保險,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宿州市埇橋區大店鎮三里村的農民張洪亮說。
自2008年起,針對種植戶、養殖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投保無門的情況,安徽省氣象局深化與農業保險公司合作,先后推出了水稻、小麥氣象指數保險產品,并于2011年4月完成了首次賠付,其中“小麥種植天氣指數保險”于2013年9月通過中國保監會正式批準,開創了“國內小麥天氣指數保險”的先例。
近年來,安徽省氣象局制定了《安徽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產品制作發布業務規定》和《政策性農業保險勘災定損氣象認證業務規范》,重點圍繞小麥、水稻兩大主產作物,提供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評估報告以及農業保險理賠氣象認證報告等;依托鄉村綜合信息站資源,將農業保險信息服務納入鄉村信息站服務范疇,實現保險政策宣傳、投保查詢和自助投保等一體化服務。
2014年4月,正是小麥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蕪湖市卻遭遇連陰雨天氣,小麥赤霉病暴發。蕪湖縣紅楊鎮小麥種植大戶賈賢榮在500多畝小麥面臨減產絕收之際,想到自己曾在國元農業保險公司投保了政策性農業種植業小麥保險,隨后向保險公司報案。查勘人員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觀測資料和分析結論,按照農業氣象保險的連陰雨指數確定損失3萬余元。
“天氣指數產品和氣象數據掛鉤,保險公司不用挨個到農田核定災損情況,只要天氣指標數據達到理賠標準,就可啟動賠付,直接把錢打到農民賬戶,縮短了理賠時間。”國元農業保險公司董事長張子良說。
“如果不投保,一旦遇到嚴重災害,可能就傾家蕩產,沒能力種下一季。”霍邱縣種糧大戶余道友說,2014年,他家6300畝小麥受凍害影響結實率低,共計獲賠39382元,大大減少了損失。
中國保監會安徽監督局財產保險監管處史柱表示,天氣指數保險的賠付幫助農民在投保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基礎上挽回或者減少損失,為政府制定保險政策提供科技支撐,是一項多方共贏的好事。
隨著天氣指數保險效益的愈發明顯,如何將農業保險范圍從小麥、水稻延伸到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讓更多的農戶享受到農業保險的好處就成了下一步推進的工作。
近日,安徽省財政廳、扶貧辦、保監局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發揮財政引導作用支持貧困地區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對開展特色農業保險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省氣象局結合農業氣象物聯網工程建設實施方案,計劃在全省建設一批農業氣象物聯網示范點,加強對設施農業、茶葉、經濟林果等特色農業的專項服務,并與保險公司聯合開展面向物聯網示范點和特色農業的氣象預警服務和保險服務。
據了解,安徽省已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大宗農作物保險全面覆蓋,并對原農業保險產品進行修訂和完善,有效拓展農業保險的保障范圍,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全部10個農業保險品種將取消10%絕對免賠率,同時,保險責任增加地震、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提高農戶的風險抵御能力。
浙江:多險種為風險轉移提供新途徑
夏日初至,楊梅漸熟,臺州仙居已是一片紅實綴青枝的景象。今年6月,浙江在仙居縣啟動了全國首個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試點,為楊梅種植戶加筑了一道防線。
為深入解決“誰來為農業氣象災害埋單”的難題,浙江省氣象局持續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氣象服務工作,對農業保險氣象服務技術體系進行全面探索。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是浙江省氣象部門聯手保險、農業、財政等相關部門,繼水稻產量氣象指數保險和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之后推出的又一新險種。
緊跟時令 確保農戶利益最大化
仙居地處浙東南山區,素有“中國楊梅之鄉”的美譽。每年的楊梅采摘期間恰逢梅雨季節,頻繁的降水會大大降低楊梅果實的品質和產出。為了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應運而生。
根據該險種,在每年的6月15日至7月5日楊梅采摘期間,當氣象觀測站實測到每日5時至12時降水量達到3毫米且連續2天及以上時,被保險人可按照相應的降水指數獲取定額賠償。試點期間,楊梅種植保險金額為每畝2000元,實行7%的費率。按照省政府關于地方特色品種保險補貼辦法,省財政給予30%的保費補貼,仙居縣財政與農戶分別負擔保費的40%和30%。目前,全縣已投保農戶966戶,涉及楊梅種植面積6500多畝,各項試點承保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
調研先行 氣象科技夯實理論基礎
每一種氣象指數保險的背后都離不開技術理論構架的支撐。為了確保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實用性,浙江省氣象局開展了包括數據分析、數學建模、指數設計在內的前期理論準備工作,多次與保險、農林業等相關單位的專家會商調研,實地了解農戶需求、征求風險管理意愿。
根據浙江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吳利紅介紹,每一種氣象指數保險都是建立在氣象專業理論和技術框架上的。從初期的資料收集,分析相關氣候、農業數據,到數學模型的建立,模擬氣象因素和農作物減產程度之間的關系,再到設計合理的氣象理賠指數,科學厘定農險費率、規劃風險區域,都是氣象指數保險開發必經的過程。
此外,浙江省氣象部門還推出農業保險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建立參保險種不同生育期、關鍵期氣象災害預警指標庫,全面夯實氣象指數保險開發理論基礎的同時,降低了理賠成本,提高了理賠定損時效。
縱深拓展 推廣與開發雙管齊下
據人保財險仙居分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試點階段主要針對仙居縣東魁楊梅種植較集中的福應街道轄區內的楊梅種植戶。進入推廣階段后,擬將承保對象擴大到全縣種植面積在5畝(含)以上的農業企業、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
目前,浙江省各項投入使用的氣象指數保險都沿著個別試點、試點推廣、全面普及項目應用的軌道有序推進。水稻產量氣象指數保險已被成功應用于重大理賠項目,在2013年臺風“菲特”影響后的30天至40天內完成賠付2452萬元。茶葉霜凍氣象指數保險在安吉、紹興的試點“初戰告捷”后,即將進入試點鋪開及全省范圍內推廣階段。
據悉,浙江氣象部門在積極推廣應用已出臺試行的氣象指數保險的同時,還將充分利用現有的氣象和農業數據,積極與保險部門開展新的合作,籌備其他各類農作物氣象指數保險產品的應用,全面推進新險種的落地試行,為更農業生產者的氣象災害風險轉移提供新途徑。
內蒙古:為精細化災害評估提供依據
作為華北地區政策農業保險推廣和實施最早的省區,內蒙古自治區在農業保險領域發展迅速。自治區氣象局積極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為分散農業風險、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作出了貢獻。
2007年,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通過政府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的保險模式在內蒙古全面展開。
然而,由于缺少農業損失專業理賠業務人員,保險公司在確定勘損標準、核損結果的科學性等方面都存在問題。為解決這些難題,自治區氣象局積極參與,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PS定位系統設備等,有效實現了快速查勘定損,提高了理賠的時效性和科學性。
從2007年開始,自治區氣象局開始參與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到2010年,自治區氣象局以“兩個體系”建設為契機,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更加規范,防災減災服務更加精細,在農業保險氣象服務領域取得良好效益,有效推進了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納入政府管理范疇。
據自治區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張永生介紹,內蒙古氣象部門在開展氣象災害定損評估中確立了“三結合”的技術路線,即在資源利用上,自治區、盟市和旗縣氣象部門相結合;在技術手段上,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調查相結合;在專業支撐上,氣象、農業部門和有經驗的農民相結合。經綜合氣象監測評估、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調查、農業專家、農牧民等定量評估手段,最終形成評估結果。
內蒙古氣象部門根據農業保險公司上報的氣象災害發生時間地點,結合氣象部門災情數據界定氣象事件。隨后,采用氣象衛星遙感影像,快速反演植被長勢,與氣象事件疊加分析,得出災害評估初步結論,并結合路網確定災害評估地面調查路線。氣象部門聯合地方政府代表、農業保險公司、農業專家及有豐富經驗的農民組成氣象災害地面聯合調查組,對氣象災害發生區域內主要受災作物類型、受災程度及受災面積等進行實地抽樣調查,重點調查災害發生重區域,同時兼顧相對較輕的地區,為精細化評估提供驗證依據。
2012年6月25日至28日,巴彥淖爾市大部地區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此次強降水造成了大范圍農田積水、城市內澇等災害,災情調查迫在眉睫。暴雨洪澇災害發生后,災損數據眾說不一,政府決策缺少依據。自治區氣象局立即組成氣象災害調查評估組,派出專家組前往受災地區調查評估災情。專家組還緊急奔赴鄂爾多斯,利用增雨飛機對巴彥淖爾受災地區進行兩個架次的航空拍攝。隨后,該市農業部門專家評估災害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確立以農業為主要評估對象的評估思路,撰寫暴雨洪澇災害農業損失評估報告并上報。此次暴雨洪澇災害評估認定,為政策性農業保險費率設計、災害評估、定損理賠、防災減損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成為各保險公司理賠的依據。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