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1斤的糧食,在發達地區可加工增值3.72元,在本地僅能增值0.38元。”日前在黑龍江走訪,一位農口干部坦言,南方人能把東北玉米做成膨化小食品,精美包裝后賣到全國各地,而黑龍江人只會賣“原糧”,大頭都讓別人掙走了。
論資源,黑龍江有“攥一把冒油花”的黑土地,有大生態、大農田、大農機,有令人羨慕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還有豐富的特色農產品。但是這么好的資源優勢沒有完全轉化成經濟優勢,全省農副產品“原字號”、初加工進入市場的占到60%。
為何長期“原字號”出省?背后凸顯的是農業產業化短板。黑龍江省農委負責人分析,農業企業多,龍頭企業少;初級加工多,深加工產品少;中間產品多,終端產品少。農業產業化滯后,農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使千家萬戶在市場中總是慢半拍,農業轉型不快,農民增收后勁不足。
黑土地上的龍頭企業為何難長大?
一是觀念約束。資源是優勢,可躺在資源上“睡覺”就成了包袱。一位地方干部說:“我們人均5畝地,一戶種幾百畝、上千畝的也不算稀罕事。但日子好過,市場意識反而弱了。”當地是木材主產區,但這么多年卻沒形成相匹配的大市場,而南方一些地方沒有多少林木資源,卻發展成為家具出口基地。看來,差距不在資源,而在觀念上。
二是體制機制障礙。東北進入計劃經濟最早,退出較晚,政府之手面對市場還有些不適應。有的企業說,農業企業利稅少,對財政貢獻小,政策扶持也就少了,處于被政策遺忘的角落;有的企業說,政府干預還是多了,一些項目從企業角度考慮少,比如推動龍頭企業建基地,光顧上規模,忽視了市場規律,反而給企業帶來經營負擔。
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事實上,黑龍江已經意識到農業產業化短板,正在沖破思想藩籬,下大力氣打破體制機制瓶頸,釋放市場活力。黑龍江正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由“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讓更多農產品實現綠色、有機,給農民帶來幾倍效益。
扶龍頭,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讓企業健康成長,而不能拔苗助長,政府縮回錯位的手,能放的權放給企業,空間讓給市場。權力瘦身,服務要健身,多傾聽企業訴求,暢通流通渠道,降低金融門檻,解決企業融資難題,為農產品加工開辟“綠色通道”,推進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產業化合力。
扶龍頭,不僅要輸血,更要增強其“造血”功能。完善財政、稅收政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收購、兼并等模式整合資源,鼓勵龍頭做大做強。支持企業建立風險基金,發展現代物流,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扶龍頭,不能忽視農民。要進一步完善企業和農民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收益。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