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中華文明能夠源遠流長傳承五千多年,其中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有著豐富的生態智慧,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人類和諧發展的道路。我們黨和政府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習近平同志的生態觀。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向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致信中提出“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國家現代化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今年3月份,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北京、天津、河北調研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工作時,也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加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從而形成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五化”協同發展的戰略推進格局。這都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所以,今天這個論壇議題重大、內涵深刻。借此機會,我想分四點來談一談我國發展生態農業與農業國際化模式創新的相關問題。
第一,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發展道路必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綜合協調發展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著人多地少、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大等現實挑戰,而這些也是全球主要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個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發展過程,在當前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他們甚至寧愿采取一些限制經濟發展的做法,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基本措施和戰略選擇。但是對于中國而言,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且又是人口大國,經濟發展任務艱巨,發展能力不強,同時面臨工業化和生態文明的雙重任務,這一階段,滿足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量與質的需求是當前農業的主要任務。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照抄西方經驗,發展生態農業只能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高效性的可持續農業。堅持產量與質量并重,生產與環境并重的原則。不能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發展最終目的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之路,概括起來就是“傳統生態智慧+現代農業技術+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既要充分發掘傳統農業精華,更要積極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和先進裝備;既要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盡可能地利用當地生態系統中的可再生資源與生物能源,又要采取適當的人為措施,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合理構建水土光熱資源耦合體系;既要有適合小農戶的模式與技術體系,又要重視適應新型經營主體下的規模經營,真正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協調發展。
第二,利用“一帶一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帶領農業“走出去”
今天還有一個議題是“農業國際化”。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農業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無論是中國經濟發展還是中國農業發展,都需要更好、更深層次地融入世界之中去。統籌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本身也為我們在資源日益短缺約束環境下,實現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和空間。在中國政府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行動中,生態農業發展大有可為,應該成為開展農業國際合作的重點之一。中國農業“走出去”要想乘上“一帶一路”的東風,關鍵是要立足當前農業合作基礎,充分利用和挖掘合作潛力。我們必須明白,未來發展不是另起爐灶,是通過在現有機制平臺突出“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和實踐,促進農業的深度合作。要充分考慮當地資源優勢,結合當地市場、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需求,做出完善的規劃。要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技交流,推進農業重點領域合作;建立“一帶一路”農業產業國際合作示范區,打造國際農業合作平臺,實現農業人才的國際化;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推動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雙邊或多邊現代農業產業化合作機制形成;以龍頭企業的“走出去”帶動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的合作共贏,造福“一帶一路”國家和人民,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三,貴州是生態農業發展的經典范例
在中國的生態農業實踐中,以貴州省為典型代表的西南地區在推進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作了大量探索。貴州是一個青山綠水之地,在世界北緯25度里,是唯一森林茂密地區,被聯合國稱之為世界同緯度上最后一塊綠寶石。地形地貌多樣,生物物種多樣,地質生態比較脆弱,是西南地區發展生態農業共有的基礎條件。這種地理地貌氣候特征為發展生態特色農業、休閑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也帶來了特有的挑戰。貴州省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牢固樹立了“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產業,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生態農業新產品、新業態、新熱點,形成一批相對集中、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生態農產品區域(帶),在生態農業建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異軍突起,影響越來越大。
貴州的生態農業發展實踐是在保護獨特的民族文化、保護資源與生態基礎的前提下,利用優良生態環境發展一特三高(高品質、高效益、高端市場),在大力推進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實踐中取得新的成效,積累新經驗。貴州的探索不僅對中國中西部地區有借鑒意義,而且對全國乃至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第四,各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為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發展中國特色生態農業,必須協調好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綜合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區域間生態經濟效益分配以及農業與其他產業發展等關系。強有力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為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保障。為了把生態農業的發展之路走穩走好,中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農業部認真落實中央關于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方針,于近期制定頒布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劃定優先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全國選擇一些地區開展生態農業發展示范區建設,目前實施生態農業建設示范點的數量已達4000個,遍布全國30個省區。
農業部主導開展了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工程,在糧食主產區啟動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水稻節水灌溉、玉米生物防治等“十二大行動”。頒布了《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正式啟動到2020年農藥、化肥零增長的綠色行動計劃。在微觀層面,制定鼓勵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和有機、無公害產品認證,繼續支持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家樂等經營主體發展生態農業。
下一步,農業部將進一步強化農業生態紅線監管,開展沃土工程、減量工程等綠色行動,建立生態農業認證制度,加大生態農業技術研究支持等,進一步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我們也希望和世界各國相關農業部門分享、交流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好經驗、好的模式創新,大家一起努力讓我們的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讓我們共有的地球永遠綠色、永遠美麗。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