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里湖街道鄭家店村的育秧田因缺水變成了荒地。
盡管剛剛下過幾場雨,但并未能為黃河沿岸鄭家店村的水稻秧苗解渴,作為黃河大米的主產區之一,這里的秧苗如今卻很難喝到黃河水,以致村民紛紛外出打工。
位于美里湖街道的鄭家店村距離黃河直線距離不足5公里,這里的水稻育秧池大約有百余畝,這里和附近村莊也曾是盛產黃河大米的區域。近日,記者在這片農田看到,育秧的田地已荒蕪,部分秧苗奄奄一息,亟待黃河水“拯救”。
稻田遇旱喝不到黃河水,秧苗池干裂或閑置
盡管一場降雨剛剛滋潤過泉城,但距離黃河不遠處的鄭家店村的水稻育秧田卻沒有充分解渴。
“就春天澆過一次水,至今再也沒有水,秧苗快要旱死了,這場雨也就能稍微緩解下干旱。”近日,60多歲的村民于寬森看著地里裂開的一道道口子,十分犯愁。記者了解到,附近的幾個村子段家莊、邱家莊等農田里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于寬森說,今年為了澆地,他用泵抽了兩次水,但用的不是黃河水,全是附近小水溝的水,勉強維持著這片秧田。雖然這場雨可以讓秧苗再支撐一段時間,但如果沒有充足水源,還是沒法將秧苗移栽到另一塊農田里。
為何缺水天氣干旱少雨,從上游引水不及時
“聽說今年黃河并不缺水,為啥不及時開閘放水呢,非要等到旱了再放水?”村民表示十分不解。
去年,由于黃河調水調沙,導致黃河水位降低,不少灌區出現了引水難題。這是因為這些灌區的閘門大多是老式閘門,提閘后靠黃河自流引水,水位降低后黃河水難以實現自流,因而出現了引水困難,下游難以灌溉的情況。為解決這個難題,不少灌區修建了泵站,如邢家渡灌區,由于這個灌區承擔著下游的濟陽、商河等地農田的灌溉任務,是濟南的大型灌區,去年也因為黃河水位降低遭遇引水難題,今年灌區修建了一座永久泵站,大大減少了水位降低帶來的影響。
對鄭家店村灌溉難題,黃河河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解釋,由于從黃河引水灌溉需要一定程序,需要以某個片區為單位提出申請。比如鄭家店村,需要當地主管部門向槐蔭河務部門提出申請,再經過審批后放水,每個閘口都有引水指標。鄭家店村上游的楊莊閘在6月24日也開始放水,但由于閘門下游的渠道高,因而水流往往受阻,影響了黃河水向下游農田的流速。延伸閱讀一畝地賺不到千元黃河大米種植遇冷
以前,黃河周邊因為便于用黃河水灌溉,因而盛產出名的濟南特產黃河大米,甚至有不少外地的人都會提前打電話請種黃河大米的親戚朋友提前給留著,以免“搶不到”,然而這幾年隨著種植投入太大,能吃到正宗黃河大米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記者了解到,濟南農業部門去年提出逐步恢復10萬畝水稻種植,主要恢復區域在濟陽、槐蔭、歷城等地,當時很多市民聽說后感覺這或能迎來黃河大米的“復興”,而村民表示恢復10萬畝水稻可能“沒那么容易”。
采訪中,記者得知,由于村民感覺種植水稻的投入要高于收益,很多地方水稻種植遇冷。村民說,水稻種植一畝地產量最好才是一千斤左右,收入大約有一兩千元,除去種子、化肥、農藥以及人工成本,一畝水稻的收益不足千元。再加上這兩年天氣干旱,引黃河水灌溉又難,村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無疑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