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位于農業產業最上游,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決定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但同時,種業也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尤以自然風險威脅最突出,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不論種子企業還是農戶,其損失都極其巨大。因此,建立健全種業風險分散機制,不僅是企業需要,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需要。當前,在異常氣候日益常態化的環境下,要保障現代種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重點推進,讓種子企業和農民吃下“定心丸”。
一是加快推進制種保險試點,建立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制種風險分散機制。制種生產由于技術復雜、環節多、投入大,比一般農業生產面臨著更高的風險。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制種地區都沒有建立專門的制種保險機制,在多數地區,種業企業和制種農戶依然主要依靠參加種植業保險來規避風險。由于制種生產的成本遠遠大于大田種植,一旦遭遇風險,種植業保險的保額根本無法彌補制種損失。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提出,建立政府支持、種子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種子生產風險分散機制,對符合條件的農作物種子生產開展保險試點。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則提出,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目錄。一系列政策的推出,為制種保險的推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要積極推動國家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加快推進制種保險試點示范,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速推進制種保險。
二是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用,讓企業安心經營,讓農民放心種植。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假冒偽劣種子打擊力度的不斷加大,在糧食生產中由種子質量問題引起的糾紛越來越少,而由氣候、環境、人為等因素引起的非種子質量問題糾紛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面對此類糾紛,大多情況下會以政府出面協調,企業補償農戶的方式解決,以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但此種解決方式,對于依法生產經營的種子企業來說顯然不公平。2014年,中種集團下屬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與北京農林科學院、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共同簽署了“北京雜交小麥種業一攬子保險方案”,為解決上述困擾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積極模本。該方案全面覆蓋制種育種、專利產權、良種質量、技術服務、良種推廣五大關鍵環節,對產銷全程的種業特有自然災害風險、法律風險、職業責任風險及市場推廣風險進行全方位的配套保障服務。對于農民而言,除了在大田種植上得到保險外,對于種子的質量問題以及種植技術指導失誤導致的減產或損失,保險公司也會為此賠償。在此新模式下,企業不再獨自承擔風險,而農民在安心種植新品種的同時,也可更加放心地接受新技術和新模式。
規模經營投資倍增局勢下——杜絕生產經營者“因災返貧”
在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的情況下,我國農業生產正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投資額度倍增、經營規模更大,面臨的風險更高,對農業自然災害的風險保障需求也必然更加強烈。如何切實有效地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在災害條件下的持續生產積極性,杜絕農業生產經營者“因災返貧”,維護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農業保險作為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災害風險管理機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如何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就顯得特別重要。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農業保險仍處于起步階段,從覆蓋范圍、補償率以及運營機制上看,問題較為突出:一是保額不足、補償率低,據統計,2014年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達2489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373.8億元,通過農業保險賠償214.6億元,僅占6.36%;二是政府補貼不足,政府財政對農業保險提供盡可能多的補貼是世界通行的慣例,在我國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水平低、保險欲望更低,政府補貼不足必然造成應保未保等情況出現,在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同時嚴重影響農業產業發展;三是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缺失,保險公司無法分散商業風險,巨災保險理賠得不到有效保障,直保公司和保險人的風險敞口無限放大。
因此,我國急需建立財政支持下多主體經營、多層次覆蓋、多渠道支持的農業保險體系。
一是建立全國統一的政策性業務商業化運行模式,遵循“政府財政支持、保險公司承保、第三方介入”的原則,加大中央財政補貼支持力度,減少地方和基層政府對農業保險的介入程度,規范農業保險商業化運作體系,引入第三方介入保險代理和公估,建立政策性業務商業化運行模式。將政策性的農業保險落到實處,消除一些地方存在的“保險與農戶沒關系、定損與災害沒關系、參加保險的農作物與補貼品種沒關系”的現象。
二是加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額標準和賠償水平。參照西方國家成功經驗,將原有的低層次物化成本保險向產量保險和收入保險改進,實現農業自然災害保險范圍全覆蓋,提高保額標準和賠償水平,保障農民再生產能力。針對自然災害頻發的區域,應考慮出臺支持性政策,鼓勵多家直保公司實施聯合承保。
三是農業保險應考慮設置巨災救助基金,通過在國家層面設立救助基金,對保險公司理賠之外,動用基金對受災嚴重的農業經營主體予以額外救助。
四是建議政府出臺《農業再保險法》,規范再保險分保業務開展和再保險比例;建議中國再保險公司成立專門的農業再保險公司,發揮統籌優勢,深入開展跨區域風險數據積累與研究,開展全國性的農業再保險業務,在向農業直保公司提供業務支持的同時,與境內外再保險公司一道對農業直保公司實施強制性分保。
提高政府補貼降低農戶投保成本——看美國農業保險的成長之路
近年來,全球農業保險發展迅速,根據國際農業生產保險人協會(AIAG)數據,2013年各國農作物保險及再保險收入達到290億美元,是2008年的1.58倍。2013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結構中,北美地區保費收入最高,達到170億美元,其次為亞洲62億美元,歐洲39億美元,南美洲16億美元,非洲2億美元。作為北美地區重要的農業保險市場,美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其農業保險發展歷程與特點具有典型特征。
美國農業保險發展歷程
第一個階段是初期發展時期(1938年-1980年)。1938年,農作物保險政策開始在全美實施,初期投入2000萬美元用于小麥作物的保險,但由于農業保險費率過高,大部分農戶不愿意投保,1980年全國僅50%的縣、2600萬英畝土地和26種農作物加入農業保險。
第二個階段是快速發展時期(1980年-1994年)。為提高農戶投保積極性,1980年增加了對農業保險保費的補貼比例,并首次將非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引入農業保險經營過程,有效地解決了農業保險運營、監管成本高的問題。1990年農業保險已覆蓋全美所有縣,保險品種提高至50個。
第三個階段是全面發展時期(1994年-至今)。1994年,巨災保險、附加保險、集體保險和非保險作物保障計劃等一系列保險政策,徹底取代了政府救濟計劃。此外,在進一步提高保費補貼比例的基礎上,對未參加農作物保險的個體不再提供農業貸款、農產品價格保護等政府福利,實施了強制性農業保險要求,1995年農作物保險承保面積達到2.2億英畝,占當年可保面積的82%。2000年《農業風險保障法》再次對保費補貼比例進行了提高,降低了農戶投保成本。
美國農業保險特點
美國農業保險由巨災保險與附加保險兩部分構成。巨災保險屬于強制性保險,巨災保險提供平均產量50%的保障力,低于此保障力情況下,可獲得該作物市場價格55%的賠償。附加風險屬于自愿性保險,需要投保人額外購買,最高投保產量可為平均產量的85%,最高賠付可獲得市場價格100%的賠付。此外,還可以購買區域風險保險,其特點是根據投保地區的平均產量作為基準,當產量低于投保產量時,保險公司進行賠償,不考慮此地區參保農戶的個體產量情況。
美國農業保險采取直接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再保險等方式對商業保險公司予以支持。直接財政補貼是對商業保險公司的運行與管理進行業務補貼,一般為保費的18.5%。稅收優惠是指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從事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免征1%~4%營業稅以外的所有其他稅收。再保險是指為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再保險保障,超出部分由商業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市場進行購買。此外,美國政府通過與商業保險公司間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共享保險市場的收益,進一步激勵了保險公司開展農保業務的積極性。
聲音
前一段時間,萬畝水稻減產絕收事件,說明老天作怪防不勝防,也說明意外保險非常必要,應提上日程。在美國有一種意外保險,就是試驗年份沒遇到的意外氣象保險。當然,這需要時間過程。此類保險面要寬,就像車險,大家全保,只有千分之一出險,保險公司才有積極性。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李立秋
講可持續發展能力,就不能不提到風險抗擊能力。國家鼓勵創新,每年財政方面有那么多安排,能不能出一部分,或者企業強制性拿出一部分,銷售收入拿出一定比例。設立保險也好,基金也好,大家一塊想辦法。國外農業補貼很多是通過保險的方式實現的,如果與資源配置結合起來,也是一個可行的做法。
——中國種子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學工
植物品種也是生命體,各種風險在所難免,需要理性思考如何建立新品種推廣強制保險制度。保費可以考慮由企業承擔、政府補貼,保險公司可以參照交強險的方式確定保費,對事故多的企業逐年提高保費,增強企業對自己品種的質量意識。
——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主任宋敏
經過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國家品種審定的品種出了問題,經銷商在賣種子時,盲目推廣到不適宜的種植地區,有些地區,過去稻瘟病不嚴重,但某一年突然發病率高了,這些問題出現后都需要有種業保險服務。保險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可以讓農民少受損害。
——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