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農業部提出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讓它成為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又一主糧,甚至預計,到了2020年,50%以上的土豆將作為主食而不是配菜吃進人們的肚子。
確實,馬鈴薯作為配菜有些屈才。和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相比,土豆保存時間更長——磨成粉常溫下可以存15年。對于水資源短缺、耕地質量差的中國來說,種植馬鈴薯還省水、省肥。
事實上,聯合國早就把馬鈴薯作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還對馬鈴薯委以重任,“一旦出現糧食危機,只有馬鈴薯能拯救人類”。
可是,糧食真的不夠吃了嗎?
中國糧食進口主要因為國外賣的便宜
前段時間,“人畜同屋,一年吃3次肉”的新聞又引發了人們的集體擔憂,中國還有多少人吃不飽,中國的糧食到底夠不夠。即便中國是農業大國,糧食產量常年居世界前列,但是要管好全世界1/6人口的肚子,靠著不足世界耕地面積10%的土地,關乎生計的糧食危機總是周期性的搶頭條。
最常拿來說事的是不斷攀升的糧食進口量——2014年,中國糧食總進口量突破1億噸。順便吐槽的還有花在糧食進口上的錢——從2001年到2013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從100多億美元增加到1000多億,10年翻了10倍。不斷走高的數字總是讓愛操心的人們擔心中國的糧食又要不夠吃了。
仔細分析中國農產品進口種類,其中70%都用來進口大豆了,谷物只占到農產品進口總量的3%左右。而且大規模進口的最主要原因是價格,特別是食糖、棉花和大米,是受到國內外價格差的影響,并非產量不夠。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13-2014年,我國食糖和棉花的庫存分別占世界庫存量的18.7%和60.9%。大米的進口一部分也是因為價格,比如湖北秈稻,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2012年時每噸625美元;與此相比,越南出口的最貴大米品種每噸598美元,均遠低于中國國內價格。
大米出口已成為越南重要的經濟來源
雖然現階段中國糧食能自給自足,可是別忘了,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每年增長個幾百萬人口,對糧食產量的增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這不,美國人也擔心起了中國人的肚子。美國食品及農業政策研究所和美國農業部表示,受到人口數量增加、環境惡化等影響,到2020我國重要農產品缺相當于10.5億畝耕地播種面積的產出,相當于我國現有耕地面積的一半。
不過,中國對此卻樂觀的多。根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到2024年,中國稻谷、小麥、玉米產量將達到5.8億噸,總消費量預計為6億噸,通過適度的增加進口就能實現供需平衡,以保障中國未來糧食的供給安全。
糧食不夠吃,因為用來吃的
那部分連產量的一半都不到
當然,不只中國人關心這一話題,糧食危機是世界人民的大事兒。200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指出,世界饑餓人口已達10.2億,創歷史最高水平。這還不包括那些正在遭受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足和其他形式營養不良的人,遭遇糧食安全困擾的人其總人數可能接近30億,全球兩個人中就有一個。
報告一出現,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雅克?迪烏夫發動了24小時絕食行動,隨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加入其中,為了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那么讓一個人吃飽飯,到底需要多少糧食?世界銀行發展研究小組經過調查,要維持溫飽,平均每人每天的卡路里最低攝入量從1793到2677不等。按照最低1793卡算,需要一天500克大米或小麥,也就是1斤糧食,才能滿足“吃飽飯”的需要。如果按聯合國最低2100卡路里的標準,需要的谷物更多一些。
根據聯合國統計,2014年糧食產量有25億噸,如果這些糧食全部用作吃食,全世界73億人口,平均每人每天能分到將近2斤。
當然,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餐桌上出現了更多的肉食、蛋和各種輔食,這就意味了更多的谷物被消耗。據統計,一公斤豬肉的生產需要三公斤糧食,一公斤雞肉需要兩公斤,一公斤牛肉則需要七公斤。
所以,一算上糧食用作飼料和各種工業生產的那部分,心就徹底涼了。據預測,現在全球肉類產量超過3億噸,估算下來,糧食作為飼料就消耗了近一半!
平時喝的酒、調料用的醋,用糧食制成的各種蛋糕、餅干,也都需要消耗糧食。近幾年,隨著能源價格的上漲,糧食還用來生產谷物原料,平均兩百斤的玉米才能提煉五十公升的生物燃料,而這些足夠一個人吃一年的量。在美國,已經有上百家工廠生產乙醇燃料,每年所耗費的玉米相當于美國玉米年產量的一半。
一路算下來,所剩的食物分給世界人口肯定不夠。據聯合國估計,2012年到2014年間,雖然全球受食物不足影響的人數比上一個十年少了1億多,但仍有8.05億,而在發展中國家,每8個人就有一人長期受饑餓困擾。
人口、環境對全球糧食危機可
能造成的影響
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長到96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銀行聯合撰寫報告指出,那時的糧食需求將比現在多出70%。這其中包括,滿足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消耗的越來越多的肉類需要的糧食飼料。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新增至少30億中產階級人口,他們將是拉動肉類消費的主力。
糧食需求不斷增加,而對于生產來說,迎來的卻總是壞消息。即便忽略畜牧業發展對現有耕地的搶占,據統計,現在全球25%的土地已經或者正在高度退化,未來耕地面積越來越少。
還有不斷惡化的環境和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平均農作物生長季節的溫度會較現在上升攝氏1至2度,而在農業發達地區如中國內地、印度、美國及歐洲等,更會上升攝氏2至3度。由此推測,氣溫上升將減少全球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大豆在內的糧食產量超過10%。
糧食危機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時刻提醒著人們未來可能遇到的危險。所以,當這幾年關于糧食產量、儲備糧,甚至是產糧大國發生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引發一輪關于糧食危機的悲觀感嘆。
2007-2008年全球性糧價飛漲,從玉米到大米價格都創下歷史新高,雖然隨后因全球經濟下滑導致糧價回落,人們還是為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唱衰。到了2010年,全球氣候異常引發全球糧價上漲,由此引起的恐慌讓歐洲小麥期貨價格更上漲了近50%。兩年后,聯合國發布報告警告稱,糧食儲備已從10年前的足夠全世界人民吃107天降至目前的不足74天,世界糧食儲備嚴重不足,全世界都為此揪心,生怕吃了這頓沒下頓。
所幸的是,2012-2014年間長期受食物不足困擾的人數比上個十年減少1億多,比1990-1992年減少2.09億,挨餓的人數正在變少,但嚴峻的形式讓全人類仍不能掉以輕心。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