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適高產
濟麥22:連續9年86次創超高產典型
近日,在山東省滕州市級索鎮龍莊村的地頭,家庭農場主龍振存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我今年還種的‘濟麥22’,又用了‘兩深一淺簡化高效栽培技術’。你看咱這麥粒,多飽滿,多實誠,我這500畝地,估摸著平均畝產保證在650公斤以上,甚至能沖擊700公斤。”
回想起10多年來的規模種糧經歷,龍振存特別感謝“濟麥22”這一小麥品種。他說:“這個品種俺種了七八年了,抗寒抗旱抗病抗倒伏,每年都能實現穩產高產。2009年,就是靠這個品種,俺拿下了農業部實打畝產789.9公斤的成績,打破了保持10年的全國冬小麥高產紀錄。”
采訪中發現,“濟麥22”小麥品種在山東眾多麥區都深受農民歡迎。夏津縣白馬湖鎮種子經銷商曹傳生介紹,在他的經銷店里,“濟麥22”最近5年每年的銷量都在1萬公斤以上,約占他這里小麥種子總銷量的40%。
目前,山東夏糧在糧食高起點上再獲豐收,全省5600多萬畝小麥已收割完畢,夏糧增產已成定局。在這背后,“濟麥22”小麥良種繼續發揮著突出貢獻:2014年在黃淮麥區種植面積持續穩定在3500萬畝以上,已連續6年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也是30年來我國年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截至目前,已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億畝,創社會經濟效益200多億元。
據了解,“濟麥22”是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育成的超高產、廣適、優質中筋小麥新品種,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別通過山東省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集高產、抗逆、抗病、廣適于一體,成功解決了我國冬小麥生產中高產與倒伏、高產與早衰、高產與廣適性的矛盾,先后通過國家審定和魯、豫、皖、蘇、津5省市審(認)定,曾創造了單產最高、年推廣面積最大、適應范圍最廣3項“全國之最”,連續9年在不同生態類型區86個點次創造出畝產700公斤以上的超高產典型。
該品種的育成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趙振東介紹:“該品種以階梯雜交聚合優異性狀、抗性和產量同步提高的親本定向改良為基礎,采取擴源增庫、均衡提高產量因素的策略進行全生育期選擇,建立了小麥超高產廣適育種技術體系。”
高產表現上,在2014年山東省組織的高產創建項目中,對商河縣玉皇廟鎮林玉糧食專業合作社種植的“濟麥22”進行實收實打,收獲面積3.4畝,平均畝產達到802.5公斤;抗寒表現上,2009年~2010年,河北、天津等地多數小麥品種發生嚴重凍害,“濟麥22”基本未受影響;抗倒方面,“濟麥22”株型緊湊,莖稈彈性好,2013年在山東許多品種出現大面積倒伏的情況下,該品種基本沒有倒伏現象發生;抗病方面,2005年中國農科院抗病性鑒定,白粉病免疫,高抗銹病;品質方面,面粉白度好,適合制作優質饅頭和面條;廣適性強,該品種適宜在山東、河南、河北、天津、江蘇、安徽北部、山西南部等多省份種植。
優質抗病
楊麥16:綜合抗性好農民特別愛種
記者繆翼
“農民說,現在的小麥不得了,產量快能趕上水稻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江蘇沿海試驗站站長高德榮告訴記者,揚麥系列小麥的高產是有目共睹的,一般農民種植,平均畝產量超過400公斤絕對沒問題,示范田最高甚至能達到每畝六七百公斤。
然而,“現在形勢下,北方麥區需要節水抗旱品種、南方麥區需要抗病耐漬品種,育種也要適時調整育種目標,未來優質多抗比高產更加重要。”高德榮表示,“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品種的綜合抗性將成為影響品種推廣應用非常關鍵的因素,是今后品種發展的重點方向。”
“揚麥16”就是揚麥系列最典型的代表,是目前長江中下游推廣面積最大的冬小麥品種。記者從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獲悉,“揚麥16”推廣種植已經有近10年時間,而且目前仍處于上升期,是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第6次品種更換的主要品種群之一,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發揮著巨大作用。
“揚麥16”的“經久不衰”,離不開其優良的綜合性能。在高德榮口中,“揚麥16”做成的面條口感味道要勝于“雪花粉”;在高德榮眼里,因為“揚麥16”脫水非常快,能極大地減少晾曬和烘干,是個“省心”的好品種;在高德榮心中,“揚麥16”還是個不“偏科”的“好學生”。
“綜合抗性好,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等所有的病害都不重,農民特別愛種。”高德榮解釋,“小麥赤霉病是困擾我國小麥生產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冬小麥。有的品種抗赤霉病的確好于‘揚麥16’,而其他抗性一般。”
據高德榮介紹,往年冬小麥播種時間應該是10月底至11月初,今年因為水稻收獲期推遲,小麥播種時間也往后推了十天半個月。播種時間推遲,開花期、收獲期自然順延,導致開花期和收獲期的溫度偏高,外加遇到梅雨,赤霉病高發就成了必然。而“揚麥16”剛好能有效抵抗病害,保證了收成。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