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產業化經過20年規模化發展,已成功完成“上卷”,未來20年將進入以品牌化為核心的“下卷”。這是28日在浙江省舟山市舉辦的2015中國農業·產業英雄會上,百余家農企及數十位行業專家達成的共識。
2006年,農業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品牌化工作的意見》,提出推進農業品牌化,重點是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發揮專業組織、協會的作用,通過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鼓勵農產品商標注冊,開展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培育、做強做大一批特色鮮明、市場占有率高等的名牌農產品。
與會專家表示,自1995年我國在山東召開首次農業產業化現場會,農企在規模化、市場化、標準化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當前,一邊是國外農產品的大舉進軍,導致國內農業競爭愈演愈烈,一邊是生產成本的日趨攀升,加上網絡時代帶來的消費多元化,多重夾擊之下,農企亟需通過品牌化應對挑戰。
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胡曉云主任說,由于中國農業分散經營的體制,加上對品牌重要性認識不足、創建品牌能力有限,導致農業品牌化嚴重滯后,大部分農企沒有品牌,沒有注冊商標,更別提品牌傳播。另外一類企業,有想法但沒錢。
電商專家、阿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瑞東表示,品牌化的本質是差異化,通過品牌引領,可以幫助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但在互聯網環境下,品牌需要落地,就一定要和電商化相結合,并借助金融化做保障;電商化是新的營銷工具和方法,與消費者容易形成良好溝通,但倘若沒有品牌化引領,勢必陷入低價競爭的泥淖;而金融化不僅可以解決農業發展的資金問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農業產能。
與會專家認為,首先,農企要善于利用產品的優勢為自己“包裝”,農業自古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豐富的文脈、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這些特質都是增加附加值的機會;其次,社緣品牌或是適合小微農企品牌打造的方式,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傳播源,利用好社交網絡做自己品牌的“自媒體”;再次,打造自己的電商品牌而一時缺乏資專業源,也可以通過中間運營商代為運營,在過渡中最終形成自己的運營團隊。而對于融資難題,也可轉換思維,如巧借互聯網優勢用眾籌的方式。
據悉,本次中國農業·產業英雄會是由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及國農互聯文化傳媒共同舉辦。來自國內的100家農企及農業品牌、規劃、金融、電商等相關行業20余位專家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