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深入五常市調查發現,過去,五常大米造假的主要方式是往大米中加香精、加蠟等添加劑,但目前五常大米造假出現了升級版——“調和米”。所謂“調和米”,又稱為“勾兌米”,就是將外地水稻或者五常當地產的非稻花香品種水稻摻到傳統的稻花香中,按不同比例勾兌而成“調和米”,最后以稻花香所占比例核定價格。
去年底,黑龍江依蘭縣發生的一起交通事故,意外地牽扯出一個從外地收購水稻到五常市銷售的利益鏈。記者發現,“調和米”勾兌的利益鏈條上,催生了大批“掮客”,他們大多有政府官員背景,能夠打通各種關卡,暗中操縱大米買賣。
五常大米之亂,既包含大米產業品牌保護和監管的困境,也體現在大米生產和銷售環節所衍生的這條灰色利益鏈的野蠻生長。
一起交通事故揭開的造假迷局
“近些年五常勾兌大米催生了大批掮客,這些掮客大多有政府官員背景,暗中操縱大米的買賣。這些五常市的掮客能從外地收稻并且順利通過政府設置的關卡,再賣給五常市的加工企業。”
近年來,市場上的黑龍江“五常大米”造假泛濫。這些問題大米包括“雜牌米+香精”,以及“調和米”摻假等等。其中一個重要的造假手法,是收購外地的水稻到五常倒賣給當地大米加工企業,再勾兌成“五常大米”進行銷售,從中賺取豐厚利潤。
去年底,黑龍江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意外暴露出“五常大米”造假迷局的冰山一角。
交通事故引發質疑
翻著兒子倒賣水稻的賬本,劉焱力數度落淚。
去年底,丈夫邱廣生和兒子邱實在收糧途中遭遇車禍身亡。
2014年12月5日下午放學后,在五常市沖河鎮中心小學擔任教師的劉焱力回到家中,丈夫和兒子正在吃飯,在座的還有兩位名叫梁金英和梁金彪的人。
劉焱力這才知道,丈夫和兒子要和這兩個人一起去外地找糧。
晚上快7點的時候,劉焱力就接到依蘭縣交警方面的電話,警方說邱實等人在依蘭段服務區發生交通事故了,請家屬盡快趕去。
待劉焱力趕到依蘭縣時,李潤民及妻子、兒子李赫奇一家三口已經先期到達。劉焱力后來才知道,同去收糧的梁金英和梁金彪是堂兄弟,均是李潤民舅家的孩子。
依蘭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顯示:2014年12月5日18時許,梁金英駕駛超速行駛的黑AD3298號捷達牌小型轎車,沿G1011國道由西向東行駛至依蘭段南側服務區時,因冰雪路面操作不當車輛撞到服務區衛生間墻上,造成車內乘車人邱實、邱廣生、梁金彪受傷,邱實、邱廣生經搶救無效死亡、車輛損壞的交通事故。
同時,該交通事故認定書明確指出,牌照為“黑AD3298”的捷達牌小型轎車機動車的所有人,是五常市公安局。
在交通事故發生后,圍繞交通肇事賠償問題,劉焱力和李潤民多次協商談判未果。
劉焱力說,李潤民家收水稻,丈夫邱廣生和兒子邱實是替他去尋找糧源。
李潤民則回應稱,他的兒子李赫奇和邱實是很好的朋友,他們是合伙收水稻。李潤民還強調,自己從未參與收水稻。
由于肇事車輛的所有人是五常市公安局,劉焱力也要求五常市公安局履行賠償責任。
在五常市公安局拒絕賠償以及與李潤民談判未果的情況下,2015年2月,劉焱力將肇事車輛所有人五常市公安局以及機動車使用人李潤民、李赫奇起訴到依蘭縣法院。
4月24日,依蘭縣法院公開審理了該案件。
在法庭上,五常市公安局沒有拿出首次車轉讓的手續。劉焱力稱,“政府車輛應該公開拍賣,有一定程序,而公安局沒有相關拍賣手續證明。”
在打官司的同時,劉焱力還到黑龍江省有關門舉報李潤民作為公職人員利用公車經商并造成嚴重傷亡的違紀行為。
對于肇事車輛是否歸屬五常市公安局問題,記者致電曾參與處理劉焱力信訪事件的五常市公安局長副局長王誠,他稱“在外地出差,一兩句說不清,”讓記者聯系該局法制科長孫寶學。但孫寶學對于本刊采訪要求未予回復。
外地糧勾兌五常大米
6月4日,李潤民接受了記者采訪。李潤民稱是他的兒子李赫奇在做水稻生意,一再強調自己沒有參與倒賣水稻。
去年,李赫奇畢業后沒有找到正式工作,一直在家待業。10月,秋收季節,看到有人從外地往五常市販賣水稻,賺取大筆利潤,于是李赫奇也開始想做水稻生意。
據李潤民介紹,生意好的時候,每車水稻能掙到3000~5000元,但不好的時候,還有可能賠錢。收購的水稻一般是從佳木斯、牡丹江、依蘭附近購買的“假長粒”,也有部分是在五常當地賣的稻花香。
李潤民表示,李赫奇收的水稻主要銷往五常市內的中糧米業(五常)分公司、藍天米業以及恒大米業。
劉焱力則稱,他們收的水稻基本都賣給中糧米業(五常)分公司,“因為中糧公司就在李潤民管轄的片區,他能弄來指標。李赫奇剛畢業,一個孩子能有什么關系背景,主要就是靠李潤民的關系弄來中糧內部指標。他們從外地收水稻,每市斤1.51元,轉手賣給中糧公司的價格就是1.91元,賺取中間的差價。”
“中糧收糧是對外的,賣糧有的要排兩天兩夜,有時我們還要去中糧門口維護秩序。我后來了解,中糧是有指標的,但是咱們沒那個關系,也要不來指標。李赫奇一共收了幾十車糧,賣給中糧大約有8~10車吧,這些我先前都不知道,是事后聽說的。我沒有參與經商。”李潤民說。
6月2日,中糧米業(五常)分公司行政人員刁方銘表示,中糧米業(五常)分公司收的水稻“都是五常市范圍內的,并且只接收與合作社有訂單的水稻,不接收五常市以外的水稻”。
官員涉嫌擔任掮客
2014年底,有媒體曝光五常大米勾兌事件,五常市開始嚴查從外地將水稻運往五常的車輛。
李赫奇和邱實從外地往五常市販賣水稻也發生在此期間。據記者調查,目前從外地向五常販賣水稻已經形成巨大的利益鏈。
這些“隱形米商”從外地收水稻,再倒賣給五常市的加工企業,這一轉手一斤水稻可以掙0.3至0.5元,每車水稻最低裝載在30噸以上,如此算來,每車水稻至少能掙1.8萬到3萬元。這個買賣可謂利潤豐厚。
對于倒賣外地大米到五常再進行勾兌、造假的行為,五常市政府部門也曾組織工商、質監、公安等多個部門聯合打假,甚至采取了“四門落鎖”的方式封鎖外地水稻進入。
知情人說,盡管政府采取封堵措施,但勾兌、造假現象并未得到遏制,參與者既有個人,也有企業,甚至有個別政府官員也參與其中。
五常市糧貿商業街上聚集了多家水稻種子經銷處以及大米銷售企業,某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稱,五常市某位現任官員擁有該企業的股份。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五常的一些官員或明或暗參與當地大米種植、生產和銷售,有的官員在大米加工企業持有干股,有的則是通過親屬持股,甚至有些官員以顧問身份在企業中擔任職務。
“近些年五常勾兌大米催生了大批掮客,這些掮客大多有政府官員背景,暗中操縱大米的買賣。這些五常市的掮客能從外地收稻,并且順利通過政府設置的關卡,再賣給五常市的加工企業。”上述知情人說。
行政力量推動
五常市位于黑龍江省南部,水稻種植已有170多年歷史,曾被評為“優質大米之鄉”。
在2000年以前,五常大米的市場已經可以用“亂”字來形容。“五常大米袋子遍地都是,但大多是裝了其他地方的米,每斤便宜幾毛錢,口感差別卻很大。”
2001年7月,五常市大米協會作為注冊人申報并取得了“五常大米”產地證明商標。2002年,由五常市農民育種專家田永太經過20年精心培育成功的“五優稻1號”“長粒香”大米,通過了美國綠色營養食品協會認證。更為重要的是,凡通過美國綠色營養食品協會認證的產品,將在北美和歐洲許多國家獲得免檢資格。
隨即,五常市領導表示,將大力發展綠色水稻種植和研究,并對五常大米進行深加工,將小包裝、精工細作的優質綠色大米打入國際市場。
要想將五常大米推向高端市場,不僅是終端售價價格高,更重要的是大米全產業鏈的重新改造。
當時五常市基本以本地小作坊式米廠為主,不僅規模小,米廠與農戶之間也只是簡單的買賣關系,在銷售環節各個小企業也是各自為戰。
當時的五常市領導認為,要生產高質量的、純正的五常大米,就要從育種、培訓、檢測,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整合。而這些不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廠所能承擔的。
2005年,哈爾濱市領導到五常市進行考察,提出“葵花集團要把做企業的資源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相結合,形成制藥加做稻的產業”。
葵花藥業集團前身為黑龍江省葵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已發展為一家全國大型醫藥企業集團,下轄14家企業。
2005年11月1日,葵花集團下屬子公司之一五常葵花陽光米業有限公司正式投產。
葵花集團還在五常市設立了葵花陽光米業水稻研究所,主要工作就是培育新的品種,然后發給簽約農戶進行指導耕種。到秋收季節,葵花陽光米業收購簽約農戶的水稻。這種企業與農戶的對接模式,被看作是五常大米產業轉型升級的樣板。
經過市場整合,五常大米加工企業日趨規模化。2008年,五常市年加工銷售能力萬噸以上的企業達到52家,其中5萬噸至10萬噸的企業已有6家,這些企業的總加工能力達到9億公斤。“葵花陽光”“中良美裕”“壹百坰”企業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立五常大米連鎖超市,一大批企業則在大中城市社區建立定點銷售點。完善的銷售網絡、相對固定的消費群體讓五常大米銷售實現升級換代。
升級換代的背后,是行政力量推動結果。隨著轉型升級的強化,一些社會資本以及大型國企也開始向五常大米產業進軍。
資本大規模進入五常
為了推動大米產業跨越式發展,五常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多項鼓勵、促進大米產業發展的政策及措施。2009年7月23日,五常市政府與東方集團就共同規劃、開發、建設、運營、管理黑龍江省五常市稻谷加工園區及五常大米交易市場項目簽署了框架協議。
該項目總投資50億元。根據協議,五常市政府與東方集團共建全省最大的稻谷加工園區,以及全國一流的大米物流園區——五常大米交易市場;優質稻谷綜合加工以五常為中心,輻射周邊縣(市),年總產量達到150萬噸以上;交易園區將建設成為現代化的農產品[4.85%資金研報]交易中心,年物流吞吐量超過80萬噸。
隨后,黑龍江省第一大稻米加工制作商北大荒、中糧集團也開始入駐五常市。
大企業集團入駐五常市后,開始競相占領有限的農地和農戶資源。企業不僅與農戶實行保姆式對接,人工費也開始逐年上漲。水稻收購價也由起初的1.2元/斤,一直上漲到后來的2.5元/斤。
大企業集團進入五常市場后,競爭開始白熱化。由于五常市能開荒拓展的土地資源有限,大量旱田被改成水田,土地資源幾近飽和狀態。
東方集團五常大米項目啟動后,該集團對外宣稱,將按照黑龍江省有關稻谷加工園區建設發展規劃的要求,通過深度開發五常大米品牌,做大做強糧食產業,變資源優勢為地域經濟優勢,提高五常大米附加值和知名度;建設以稻谷規模化精深化加工為核心,集種植、收購、存儲、加工、銷售及物流集散為一體的糧食產業園區,使五常成為東北乃至全國一流的糧食集散地。
然而,五常大米市場競爭格局發展到這一步,已經不僅僅是在生產模式上的轉型升級那么簡單。如何保障大米質量,以及讓市場也接受不同等級的終端價格,才是大米產業發展最為關鍵的一環。
造假泛濫
2010年1月23日,“五常假大米事件”被媒體曝光。報道揭露,當時用來生產五常香米的是普通長粒,但包裝上寫的都是“五常大米”,而批發到外地的五常稻花香,只有少量較純的稻花香走高端市場,大部分都要摻一些別的品種。
為了規避造假行為,五常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手段,包括優化品牌價值鏈,加強原產地品牌保護的立法,制定和完善原產地品牌質量標準,引進與培育龍頭企業以規范內部市場競爭秩序等。
但如今五年過去,五常大米造假仍然盛行。有媒體報道稱,市場上90%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
去年,五常市農業局原副局長秦利明也曾給媒體算了筆賬: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約220萬畝,按畝產1500斤水稻計算,年產水稻150萬噸。即使按70%的最高出米率計算,全年大米產量也不會超過105萬噸。
業內人士估算,全國市場上銷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難怪連當地稻農都在質疑:“五常水稻產量就這么多,全國各地咋都在吃五常大米?”
據知情人透露,五常大米造假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一是使用“五常大米”商標,裝其他大米銷售,一般都拿比稻花香便宜很多的639或者并非五常產的普通長粒米冒充稻花香;二是給大米摻香精、上蠟,冒充稻花香;三是以勾兌和加香精方式制造假五常大米。
自2010年五常大米摻假問題被媒體曝光后,五常市曾組織相關部門對全市稻米市場進行專項整治。
甚至在2014年年末,五常市還派出一個10多人組成的打假隊伍,由一位副市長帶隊,專程赴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等地維權打假。
“調和米”的監管困局
知情人士透露,在五常市,往大米里加香精、加蠟等添加劑的造假行為現在已經很少。一些企業為了逐利又開始打“擦邊球”,現在更普遍的造假方式,是將不同品種水稻摻在一起加工成“五常大米”。
這位知情人士進一步說,在五常市有很多米業加工廠,采用的水稻大多是從外地運輸過來的,加工好的大米用來勾兌成“五常大米”。“外地水稻大量運入五常市,加工成大米后假冒或者勾兌五常稻花香大米銷售。目前市場上批發價在3~4元/斤的,是摻有30%~40%其他產地的大米,而批發價在5~6元/斤以上的,算是純度比較高的五常大米。”
將外地大米與五常稻花香大米進行勾兌,這種大米在五常當地被稱為“調和米”。
而對于“調和米”到底是否合法,五常市官方態度則顯得曖昧和無奈。
6月3日,針對“調和米”問題,五常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春雷表示,“去商店買好東西就要花大價錢。每個企業面對銷售群體不一樣,‘調和米’的產生是因為市場需要,根本不是企業自己要兌的,是客戶要求這么做的,這沒什么毛病!”
他進一步表示,五常其他水稻摻稻花香,執行國家推薦性標準,標注“五常大米”,是合法的;外地稻摻稻花香執行國家標準,不標注“五常大米”也是合法的;而外地稻摻五常其他稻,執行國家質量標準,不標注“五常大米”也沒有違法。對于符合質量標準的大米,政府部門沒有權力阻止其加工和銷售。
“‘調和米’就是一種造假行為,政府是絕對不允許大米加工業企業在五常本地生產‘調和米’的。”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王汝壯卻表達了另一種不同的說法。
“調和油是指質量比較高的油品,而‘調和米’則帶有調侃的意味吧。”王汝壯說,大概六七年前,政府開始在市場上發現了五常“調和米”。“生產‘調和米’政府是堅決不允許的,質檢、工商部門是嚴格監管的,‘調和米’實際上是一種造假行為,影響政府信譽。”
對于“調和米”認識的不統一,造成了監管缺失。五常市質監局局長趙春雷曾向媒體表達了無奈:“調和米”問題讓企業有空子可鉆,是因為原來是行政命令式管理,而現在要依法監管了,卻發現執法缺少法律依據。“糧食市場是開放的,政府部門無權阻止水稻加工企業運輸水稻。”
對于五常大米品牌保護以及監管問題,記者聯系五常市市委書記辛敏超采訪,其未予置評。
“說句實話,現在很多大米企業都想找香味大的稻花香,為什么呢?因為香味大的,他們摻別的大米好摻,香味小的,如果一摻,香味就沒有了。我和某些企業負責人也聊過,我說你們不這么干(指勾兌調和米),能買樓買車嗎?他們都承認我說的這些。”稻花香的培育人田永太說。
田永太說,他到市政府開會時曾建議,如果“調和米”杜絕不了,那么“調和米”在價格上應該有差別,并且要標明摻其他米的比例是多少,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說句實話,稻花香摻30%的其他米也是照樣好吃。但是我現在想想也來氣,明明是稻花香,就是不斷地拿別的米往里兌,這不就是造假嘛!”田永太說。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