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應是黑龍江五常市的一張名片,為了這張名片可謂經歷了多年的努力,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投入均不少。可近年來,五常大米屢屢曝出造假問題。據估算,黑龍江五常大米年產量至多為105萬噸,但目前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這意味著,市場上90%的五常大米都是摻假的。如此大規模的造假,監管呢?是沒有還是失職?不得而知。
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調查發現,更為可怕的是,在造假大米利益鏈條上,催生了大批官員“掮客”,他們利用官員的身份打通各種關卡,暗中操縱大米買賣。官員充當造假大米的掮客,所謂何故?其實無非是為利。因為有利可圖,加之缺少約束,官員掮客自然就有了生存的土壤。如此狀況何嘗不告誡我們,當地在大米產業品牌保護、監管,大米生產、銷售環節還存在諸多漏洞。此風不除,最終為此買單的只會是五常市政府和當地的種植戶。
掮客指替人介紹買賣,從中賺取傭金的人,也常喻指投機者。掮客應是被拋棄的陋習,可如今在五常大米造假案中卻被演繹得淋漓盡致。究其原因還是原本該監管掮客的官員為了利益自己也當起了掮客。自然,造假就會泛濫。如今,當地對于“調和米”問題,五常官方內部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這是造假行為,而另一種則認定這是出于“市場需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造假,何以還會被說成“市場需要”?如果消費者知曉了五常大米造假,請問誰還會購買它?市場還真的需要么?顯然不需要,大米造假,其實就是典型的殺雞取卵。
五常大米造假泛濫,官員甘愿充當掮客,何嘗不是警告我們監管存在著缺失。大米造假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對造假危害性的宣傳,加強市場監管,提高大米準入門檻,打擊故意造假案件等手段讓五常大米回歸原有品質。但比大米造假更可怕的是官員掮客的冷漠,大米造假,官方應是監管主力,當監管者為了私利變成了造假的推動者,再完善的監管機制都是白搭。如何加強官員掮客的監管必須擺上當地相關部門的議事日程,此行為不除,大米造假風必然會禁而不絕。
當地政府一定要認識到造假大米對五常大米品牌和潛在的市場價值的危害,針對當地現在存在的造假行為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整治方案,并付諸實施。同時要通過教育讓當地所有人樹立保護五常大米品牌的重要意義,自覺檢舉、監督各種造假行為,最終讓五常大米擺脫“五不像大米”陰影。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