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夏糧收獲時,豐收再成定局。如何做到“顆粒歸倉”,確保糧食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6月1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聯合發布《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售糧便利、儲存安全、物流通暢、供給穩定、應急高效、質量安全、調控有力的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競爭有序、監管有力的現代糧食流通新格局。
這是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第一個國家級專項規劃。
作為小麥主產區,文登擁有國家糧食儲備庫等7處地方糧庫,在收儲糧方面有哪些新舉措,如何保證糧食安全呢?
記者走訪時發現,文登開倉收糧后,糧食部門嚴把質量關,對老庫維護升級,擴建新庫,強化糧情測控,確保糧食收儲安全。
質檢員日嚼麥粒兩千
6月17日下午3時,葛家鎮生格莊文登國家糧食儲備庫里車水馬龍,幾百輛手扶拖拉機、三輪車和四輪農用車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等待過磅。
檢驗員侯躍龍熟練地將手臂深深插進一輛裝滿小麥的農用車車斗,抓起一把小麥,攤在一張托板子上,隨機捏起五六粒小麥一顆一顆放進嘴里嚼嚼,然后報出小麥的等級和含水量指標。
“人家干了好多年,報的數俺都服氣,跟儀器測的一樣準。”葛家鎮祝家泊子呂以德說,他剛賣了3000多斤小麥,今年天氣干燥,小麥曬幾天就達到入庫標準了。
“水分超過12.5%的,我們就不能收購入庫。”國家糧食儲備庫隋清波副主任說,前幾天有幾批農戶的小麥達不到要求,就讓他們拉回去曬曬再送過來。
為了保證小麥入庫不霉爛變質,糧庫工作人員對不同等級、不同水分的小麥,盡力做到分倉儲存、分廒間儲存,及時通風降水,確保小麥儲存安全。對新入庫的小麥做到過篩揚凈,嚴把質量關。糧食滿倉后適時進行通風降溫、降水、熏蒸。
糧食既怕火,又怕水,國家糧食儲備庫主任林海亮介紹,他們在夏糧收購期間消防和防汛一起抓,針對夏季高溫多雨,糧庫工作人員未雨綢繆,備足備齊消防砂、檢修了消防器材,準備了麻袋、鐵锨、抽水泵等防汛器材和搶險裝備。
據了解,文登平均年入庫小麥2萬噸左右,截至6月23日,文登今年已經入庫小麥1.3萬噸,目前各小麥收購點正在敞開收購,確保顆粒歸倉。
改造老庫擴建新庫
“鋪集分庫是個年代久遠的收儲點,現在經過維修改造升級,消除了安全隱患。”6月17日,鋪集分庫負責人劉大剛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收儲點的建筑雖然是幾十年的老建筑,但是維修改造后,一點不比新庫差。常年對倉庫的隱患排查整改,及時維修倉房,疏通倉房前后下水道,砌好防水墻,做到屋面能防漏、地面能防潮、墻面能防滲、門窗能防雨。還購進了先進的機械設施,實現了糧食出入庫機械化。同時,應用了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糧情電子檢測等新技術,實現了低溫儲糧、綠色儲糧。而且倉庫庫房管理得井井有條,方便了周邊農民交售糧食。
據了解,文登轄區有中央儲備糧文登直屬庫“國字號”糧庫,有葛家生格莊國家糧食儲備庫和國家糧食儲備庫澤頭分庫糧庫以及5處糧管所分庫,2008年以來文登還發放了農戶用科學儲糧“百鎮千村萬戶工程”新型糧倉11000個,形成了國家糧庫、地方糧庫和個人儲糧三級模式。
區糧食局一名負責人說,改革開放以后,糧食流通設施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但是隨著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推進,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糧食收儲供應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糧食收儲倉容能力嚴重不足、物流通道不暢、應急供應能力薄弱、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糧情監測預警滯后、產后損失浪費嚴重等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凸顯。
文登一部分糧庫比較陳舊,過去在保溫隔熱、防潮防雨、氣密性等方面普遍不好,這就會直接導致糧食的浪費。為此,區糧食局籌資300余萬元對全區所有收儲庫點進行大規模維修改造,確保機械設備正常運轉。
為擴大倉儲能力,區糧食局在已擁有有效倉容6萬噸的標準化地方糧食儲備庫的基礎上,又籌資3800萬元在澤頭鎮駐地建設了一處占地面積50畝、總建筑面積10322平方米,有效倉容3.5萬噸的山東文登國家糧食儲備庫澤頭分庫,投入使用后將更加全面、科學安全地承接文登地方儲備糧及國家儲備糧油的儲存保管任務。
“數字化”糧倉保安全
“民以食為天”。用老百姓話說,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見糧食儲備直接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民生大問題。盡管小麥等糧食作物相對其他農作物更易儲存,但想要保證糧食儲藏安全卻并不容易。諸如蟲害、濕度、糧食發熱等問題,如不能及時處理,都會造成巨大的糧食損失。
為此,區糧食局成立了糧庫信息中心,在糧庫大力推廣數字化建設,通過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糧食溫度、濕度變化的及時監控,最大限度減少儲糧損失。文登糧食部門研制的精密糧食儲存軟件,具備糧情分析診斷、糧油害蟲防治等多種功能,于2006年4月試用,運行效果好,有效地降低了儲糧損耗。
區糧食局一名負責人介紹,糧庫現在使用的是糧情智能測溫系統,對倉庫里面的糧食上層溫度、中層溫度還有下層溫度進行自動監測,如果發現糧情不正常的話,他們會及時處理,確保糧食安全。
“機械通風降溫,使糧食溫度保持在25度左右;藥物則通過環流熏蒸,均勻擴散到整個糧堆,確保儲糧安全。”區糧食局副局長王大軍介紹說,糧情測控系統集溫濕度測控、自動控制通風、蟲害預警等功能于一體,全方位提升了糧食管理水平,實現了數字化糧倉的全面信息化,大大提升了糧食儲藏的安全水平,減少化學藥劑對糧食的污染,始終保證庫存糧食品質良好。
據了解,農民由糧囤、自建糧倉儲糧發展到使用國家補貼發放的新型鐵制糧倉儲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儲糧問題。但是受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以及其他因素影響,個人儲糧將來勢必要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大型糧庫,進行“數字化”管理。
王大軍說,每一粒糧食從種植到銷售到餐桌都來之不易,在此呼吁大家要愛惜糧食,珍惜糧食。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