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開銷售渠道,很多不達標小麥每斤也能賣到1塊錢以上”
——既要做好解釋,也要提供服務
不完善粒偏高,是今夏農民售糧遇到的困惑。
6月12日,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做好各項服務方便農民售糧,維護農民利益,確保農民豐產增收。“千方百計為受損小麥找出路,減輕農民損失。”省糧食局巡視員戴紹勤說。
在定遠縣倉鎮觀寺村,農民黃兆純今年種了25畝白麥,其中有10畝不完善粒偏高,發芽現象嚴重。“正著急的時候,糧食部門幫助聯系了本地一家糧食加工企業,按照1.05元每斤價格賣了4000斤。”黃兆純說,這種麥子如果不及時賣掉,放長了就要生蟲,損失就更大了。
這樣的情況,在滁州、淮北、合肥等地并不少見。“據初步統計,全市有一半以上小麥不完善粒超過10%。”滁州市糧食局負責人介紹。為此,我省要求各地在做好解釋的同時,積極為農民提供篩選、烘干服務,并聯系糧食經紀人、面粉加工場和飼料廠,幫助農民銷售。
在定遠縣國家糧食儲備庫高塘糧站,記者看到,這里設置有樣品展臺,展示國家標準等級小麥樣品。“針對小麥不完善粒超標嚴重,尤其是生芽粒的定義群眾不認同問題,糧站將小麥質量國家標準有關術語和定義,特別是不完善粒的形態和構成,打印成公告公示。”高塘糧站站長王慶專說,從目前情況看,即使有投訴的,經過現場解釋政策都得到圓滿解決,“夏糧收購比預想的要順利”。
銷路是減損的關鍵。來安縣今夏小麥不完善粒超標的約占30%。對這部分不達標的小麥,糧食部門深入村隊宣傳政策,引導農民到指定收購點賣糧,并主動幫助與糧食經紀人聯系銷售。“廣開銷售渠道,很多不達標小麥每斤也能賣到1塊錢以上。”來安縣糧食局局長王沛海說。
滁州市糧食局負責人介紹,通過引導多元主體入市收購,召開飼料加工企業座談會,引入外地企業參與小麥收購等多渠道幫助農民賣糧,不達標小麥有了一定銷路。目前,農民通過市場化渠道銷售的超標小麥,價格在1元至1.1元之間,農民普遍反映能夠接受。
“對愿意銷售到國有糧庫的,要求幫助農民通過篩選、風選等辦法,降低不完善粒含量,盡力整理達到質量標準,及時收購入庫。”戴紹勤強調,目前省財政已撥付1000萬元,對217個收儲庫點配備糧食精選機,要求各收儲庫點6月底全部落實到位,盡快發揮作用。
“不完善粒偏高發生是區域性的、品種性的”
——嚴禁借機拒收、壓級壓價
“從全省看,今年小麥不完善粒偏高發生是區域性的、品種性的。”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黃剛分析,主要原因是今年氣候特殊,特別是入春以來,倒春寒時間長,皖北三四月份最低溫度達到零攝氏度左右。加上收獲前期,沿淮北部等地遭遇多次降雨,造成有些地區小麥不完善粒偏高。
記者了解到,截至6月24日,全省已收購小麥280萬噸。全省共落實夏糧收購資金230億元,確定有效空倉容1040萬噸,收購庫點1293個。小麥收購價格在100~120元/百斤左右,市場平穩。“收購資金、收儲倉容能夠滿足夏糧收購需求,確保農民豐產增收。”黃剛介紹。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農民擔憂收購單位借“不完善粒偏高”為借口,壓級壓價,甚至拒收。“今年小麥多少有一點受損發芽,就怕到糧站被克扣,賣不上價格。”靈璧縣的一位種糧大戶向記者坦言。
按規定,根據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規定,只要不完善粒不超過10%,就可以作為政策性糧油收購。戴紹勤強調,針對今年小麥收購的新情況,糧食部門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別要把“不準壓級壓價”放在執行政策的首位,必須做到敞開收購農民交售的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小麥,不得拒收、不得限收,不得壓級壓價。“隨時接受農民投訴和社會監督,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當前,夏糧收購啟動不久,尤其是北方主產區收購大頭還在后面。為此,省糧食局要求各地強化市縣政府責任落實,統籌組織好本地小麥收購,協調和處理好收購中出現的問題。戴紹勤強調,關鍵是要積極鼓勵支持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小麥,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在搞活糧食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召開酒精、飼料、加工等轉化用糧企業以及養殖企業座談會,動員引導企業入市收購。并積極采取措施加強與省外糧食企業參與我省小麥收購,努力拓寬小麥銷售渠道。
業內人士強調,隨著市場化收購逐步擴大,收購主體日益復雜,也給政府監管敲響了警鐘。面對不完善粒偏高的問題,尤其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管理市場的作用,防止坑農害農事件發生。
“紅麥品種抗雨水能力強,品質基本上都達標”
——優化種植結構,發展設施農業
就在不少老鄉為受損小麥發愁時,定遠縣張橋鎮陸戶李村農民楊華忠卻增產又增收。“一車2000多斤的小麥經過檢測、過磅、入庫,一個小時就領到賣糧款,1.18元一斤,一分不少。”楊華忠告訴記者,他家的小麥大多是紅麥品種,抗雨水能力強,品質基本上都達標,而村里很多種白麥、混麥的農戶,大多不達標。
王沛海說,今年不完善粒超標的小麥大多是白麥和混麥,紅小麥受損較輕。因此,今后要合理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強農業抵抗自然災害能力。目前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風險能力不強,“靠天收”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改變。在綜合考慮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等因素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
省農科院小麥所所長汪建來說,小麥品種抗性,直接決定對自然風險的抵御能力。瞄準當地主要病害加大科研投入,研究推廣適宜種子,是增強抵抗自然災害能力的基礎。
抗風險,還要撐好農業保險這把“傘”。來安縣施官鎮橋西村種糧大戶林洋今年種植小麥1277畝。“目前農業保險基本上是在絕收時才有每畝一兩百元的賠付,在因天災減產的時候賠付很少,對農民作用不大。”林洋告訴記者,希望農業保險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給農民更大實惠。
同樣是受災,但一些合作社和種糧大戶損失小,這源于自身抗災能力強。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家庭農場主有烘干設備,糧食收上來立即烘干,不受陰雨影響。同時為周邊種糧大戶服務,賺取不菲的服務費。“部分受赤霉病和雨水影響的小麥,向別人租用烘干設備烘干后全部是合格小麥,1.18元一斤賣給了糧站。但除去烘干費、運輸費等,算算純收入僅僅夠保本。如果我自己有烘干設備,今年還是有賺頭的。”林洋說。
林洋告訴記者,搞規模經營必須發展設施農業,才能增強抵御自然風險能力,為此他已開始投入80多萬元建烘干、倉庫等設備設施,盼望政府能給予種糧大戶購買烘干設備等提供資金扶持,“明年再下雨就不愁了”!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