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種植模式可供借鑒
玉米是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單產不光是由于氣候環境、土壤肥力等自然因素決定的,還與種子選用、種植技術、水肥管理等人為因素密不可分。
對于玉米作物而言,育種環節的改善是提高玉米單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德國在玉米種植育種環節具有先進的技術,主要是通過常規育種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分子育種、雜交優勢等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專用、資源高效型、環境友好型的玉米作物新品種,開發高產、高效的新技術。
由德國農業協會(DLG)執行的中德項目合作示范農場就是借鑒德國在農場管理方面關于農機農藝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新型農業種植之路。該項目德方場長布恩格就東北地區玉米種植問題,提供了在德國常用的解決方案。
以玉米螟蟲害為例,德國在處理玉米螟蟲害時,一般是在秋收后統一用機械滅茬的方式殺死螟蟲卵,要求大面積耕地統一作業。或者,秋收后用圓盤耙滅茬耙地,深度在8~10厘米,把草籽、秸稈和土壤充分混合并鎮壓。布恩格在田間日活動上呼吁大興安嶺墾區所有農場、農戶集中進行玉米螟蟲防治,并且持之以恒。
雖然中德合作現代農業示范農場第一期項目已經結束,但是類似的包括德國玉米作物的育種方法、種植模式與機械設備的使用等先進技術,國內的專家、學者依然可以通過DLG定期舉辦的培訓活動去德國玉米種植基地實地參觀、學習。
DLG是德國在教育培訓領域中的機構之一。DLG每年開展將近200個培訓課程,貫穿農業生產、食品加工、畜禽養殖、可再生能源、食品與農機檢測等領域。而且,DLG已與中國開展了近10年的農業合作,如:中德現代化示范農場、引智派遣專家、赴德農業培訓等。
農場經營模式值得“拿來”
在農場經營方面,我們同樣可以借鑒德國。德國家庭農場高效的運營模式依托于該國完整的農業教育體系。德國農民要取得土地經營權必須經過嚴格的教育。即便是土地私有,農場主的后代也要在拿到土地經營許可證后才能經營自家的農場,而這個過程需要至少3年的專職學習,學習內容包括種植學、土地污染學、化肥與植保知識、農業機械學以及農業經濟學等。
以下薩克森州的干得爾斯海姆農場為例,該農場飼養了400頭奶牛,種植超過200公頃的飼草,包括油菜、青貯玉米、冬小麥以及甜菜等作物。如此大的農場,需要多少工作人員呢?據了解,該養牛場除了擁有5臺自動擠奶機器人,居然只有9個工作人員,而且由于科學飼養,該農場每頭奶牛年產奶量達到了9噸,而目前我國平均每頭奶牛年產奶量僅為5~6噸。
與這9個家庭農場工作人員相比,我國農民所經營的土地不足以保證其最基本的經濟收入,導致兼業化農民成為農業生產主體,這與國外職業農民的差距甚大。
現在中國有很多地區在搞精準農業,這一方面,德國農場也有值得借鑒之處。其實,精準農業就是基于各種農業數據處理后的再利用。同樣的是,在農場經營中首先是要獲得數據,其次是要對數據進行對比、交換、分析。
農場經營者拿到分析數據后,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農場土壤肥力、濕分布度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精量播種乃至后期施肥、灌溉。
高標準農機檢測系統
近幾年,隨著中國多家農機企業的“走出去”,我國農機出口事業也在蓬勃發展。如果企業打算進軍歐美市場,我們就有必要了解一下DLG位于德國法蘭克福近郊的農機檢測中心。為什么呢?因為通過該檢測中心檢測合格的產品在歐盟范圍內均被認可。
DLG農機檢測中心位于法蘭克福近郊,占地20公頃,從1960年起開始為農業機械與農用物資提供專業的質量安全、技術檢測服務,已成為歐洲最大的農業技術和農資檢測機構,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拖拉機、收割機等全智能檢測設備。
DLG檢測中心每年接受1100件各種農機產品的檢測和認證,包括整機、零部配件和信息系統等,同時還為2200件農用物資提供檢測服務,例如種子、化肥和農藥等。除了按照DIN、ISO等公用標準檢測之外,對于暫時沒有標準的產品由DLG自己制定。例如PowerMix功率綜合測試,共模擬14種場景,從單一的牽引測試到同時進行牽引、液壓等多種動力加載測試,如土壤修整、耕作、收割、打捆或撒肥等一系列綜合任務,以及模擬不同道路條件下的使用情況。通過檢測和認證的產品將貼上DLG質量保證的標識,可以作為農機生產企業質量過關的標識,也可以作為農民認可購買的標識。檢測產品名單和報告將公布于網站和相關出版物上。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