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透雨過后,廣袤的吉林大地上,各種作物陸續吐露新芽。晉升為我國第四主糧的土豆,也在雨滴里露出頭角。“這片土地種下的是我的夢想……”田睿一邊用手機拍下土豆細細的小芽,一邊和省農科院經濟植物研究所王忠偉研究員談笑。
這個畢業于吉林農業大學的“70后”,早就在心里勾勒出藍圖:“去年網銷土豆很成功,今年擴大了種植面積,年末準備建大窖存儲,之后建粉廠,再以后一定要搞土豆深加工,我要富,也要帶著村里富。”國家提出“土豆主糧化戰略”后,更多的“新農人”像田睿一樣,執著地追逐著他們的土豆夢。
“土豆逆襲”,農民種植結構發生變化
5月9日,洮南鴻晟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播種機下地了。“對,壟的寬度正好,深淺也剛合適。”省農科院經濟植物研究所王忠偉研究員蹲下身扒開了還有些濕潤的土壤。5月18日,一場透雨過后,田睿的土豆苗冒出了綠芽。“我們白城很多這樣的沙化土壤,以前種玉米產量不高,有些地方還得坐水種,費力也費錢。我是學農出身,這地很適合種土豆。土豆主糧化戰略提出后,我把種植面積增加到30公頃,也實現了機械化。”田睿說,他們的土豆不沾泥,品相特別好,打上包裝也很漂亮,適合網絡銷售。2014年,田睿家的土豆還在地里,就被訂空了,2015年一開春,她就流轉了更多土地,準備大干一場。
與田睿的“鴻晟薯業”一同逐夢的,還有東豐縣仁和家庭農場的高海波。
高海波是在國家提出“土豆主糧化戰略”后決心投資農業的。他流轉了24公頃土地,成立了家庭農場。“農業想干大,必需機械化。”高海波投資近270萬元,購置了機械化設備,全心做土豆。“土豆想豐收,還得靠科技。”高海波找到了省農科院經濟植物研究所達成了合作,由研究所為他提供種子和栽培技術。“土豆主糧化以后,必定刺激農民種植熱情,所以我的真正目標是馬鈴薯制種。”
“電視里說土地上適合種啥就種啥,咱們這大地啊,種土豆很合適。”長嶺縣農民王光厚今年多種了不少土豆,他以一公頃土地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玉米一年能賣1.8萬元到2萬元,種土豆能賣到3萬元到5萬元不等。“以前我們這兒種土豆的就不少,今年種得更多了。”王光厚說。
長嶺縣被譽為“馬鈴薯粉條之鄉”。三青山、巨寶山、太平山等東部幾個鄉鎮,土壤以沙性為主,疏松肥沃,適合種植馬鈴薯。三青山鎮的粉條生產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原始方法生產、手工作坊生產、現代化機械生產幾個階段。僅三青山一個鎮,就可年產土豆粉條2萬噸,形成了聞名省內外的土豆批發市場。已經注冊商標的“三青山”牌系列粉條多達7個品種。基本實現了“以馬鈴薯產業發展實現小康”的目標。
“推進主糧化的進程勢必將調動種植者積極性。隨著吉林省馬鈴薯種植的區域化、規模化、機械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生產格局將有較大變化。馬鈴薯生產農民合作組織和民營企業的出現,將會促進吉林省馬鈴薯生產從零星分散種植向規模化、商業化生產轉變。”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研究院張勝利研究員說。
土豆深加工市場出現新機遇
三青山鎮的土豆粉條遠近聞名,對于土豆產業化發展,鎮黨委書記劉鴻雁一直在思考:“土豆實現產業化發展,結構調整十分重要。最近,我出去考察了一些其他省份的土豆發展,觸動很大。”
三青山鎮的土豆年產量15萬噸,土豆加工企業有700戶,主要以粉條為主。每戶規模越來越大。“土豆主糧化首先要實現現代化和產業化。馬鈴薯不僅要變粉條、薯片、薯條,還得變薯泥和全粉。借著‘土豆變主糧’的東風,要加快實現五個基地建設。”劉鴻雁說,三青山的種植基地已經初具規模,隨著主糧化的推進,會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建立儲藏基地,在當地建立氣調窖,儲存鮮薯提高利潤。建立加工基地,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劉鴻雁算了一筆賬,10斤馬鈴薯出1斤淀粉,1斤淀粉出0.85斤粉條,而3斤馬鈴薯出1斤薯泥,所以三青山鎮還要建設信息交流基地和物流基地。現有企業要升級轉型。
“實現土豆主糧化,吉林省應該拓寬馬鈴薯精深加工渠道,以主食化為切入點,豐富馬鈴薯的產品應用范圍,促進馬鈴薯加工多樣化,實現初級農產品銷售向加工食品轉變。發揮現有初加工優勢,意在保持和提高傳統消費方式;重點加強精加工發展,研發生產新型馬鈴薯主糧產品和營養保健食品。同時,加快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生產模式,培育加工企業,政府應加大對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張勝利說。
主糧化“倒逼”品種更新
“在人們的習慣中土豆就是盤菜,所以土豆品種還沒有適合生產全粉的。在種植結構調整中,品種更新是關鍵。”劉鴻雁說。
劉鴻雁的想法,正是目前省農科院經濟植物研究所承擔的課題之一。5月5日,王忠偉帶著他的團隊頂著大風,在農安實驗田里種下了十余個新鑒定材料。“我們作為省馬鈴薯區試點之一的工作就是把每個育種單位報送的參試材料都種好,統一管理統一收獲,測定各項生物學性狀,年終匯總數據報送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由省品種審定委員會決定哪些新品種是可以推廣的。”王忠偉研究員說,品種更新是吉林省土豆發展的基礎,所以省農科院在這方面十分重視。
好的品種更要好的栽培技術。王忠偉的桌面上擺放著厚厚的材料,最上面的一份是《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馬鈴薯技術體系建設任務書》,要求“通過馬鈴薯栽培過程中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在馬鈴薯主產區建立6個50畝以上的大壟機械化種植示范地進行示范,從而影響帶動農民栽培技術水平的提高,實現農戶增效來推動吉林省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任務書對課題研究小組成員都做了詳細分工,這是研究所2015年的工作重點之一。
“主糧化之路”還有多遠
“真正實現土豆主糧化,要走的路還很長。以品種為基礎,栽培技術為手段,深加工為推動,政策扶持為保障,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產業化……”王忠偉說。
孫長偉是長嶺縣三青山鎮長偉馬鈴薯機械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國家提出“土豆主糧化戰略”后,合作社種植面積由30公頃增加到65公頃,其中小部分因為地塊問題沒有實現機械化,其它50公頃全部實現機械化。主糧化對于他來說,是個不小的機會,2014年合作社的商品薯總產216萬斤。“想把土豆做大做強,可不容易。”和其他追夢人一樣,孫長偉也面臨一些困惑。
“沒有統一貯藏,收獲期集中競爭降價出售影響利潤。”孫長偉說,去年收獲的216萬斤商品薯都以每斤0.38元出售。如果地區有統一貯藏窖的話,貯藏到春節期間,每斤售價可以翻三番。
省農委農產品加工處劉先哲介紹,吉林省相關部門曾對建設貯藏窖進行時段收益分析,以20噸設施為例:建筑成本為3.3萬元,2014年10月份秋菜上市時馬鈴薯每斤0.63元,貯存到元旦期間1.1元上市,收益達1.88萬元,收益率達56.40%,貯存到春節期間1.2元上市,收益達2.28萬元,收益率達68.40%,如果貯存到“五一”期間上市收益將達到2.68萬元,收益率達80.40%。目前,吉林省正在政策扶持建設貯藏窖,截至2014年10月30日,已經建成合格設施1210座。但這個數量還滿足不了需求。
“深加工企業較少,種植農戶抵抗市場風險弱。”孫長偉說,因為土豆加工的企業太少,所以大多數農戶只能依靠蔬菜市場,銷售途徑太單一,農戶抵抗風險的能力很弱。
“雖然土豆產業發展面臨一些困難,但主糧化戰略實施后,對土豆種植業和加工業是巨大的商機。”孫長偉說。“土豆主糧化,種植業應該怎么做?”“加強優良品種選育,提升栽培技術。”王忠偉說,一些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已經認識到選種的重要性,選擇好脫毒品種,并開始推廣大壟機械化種植模式。
扶持加工產業,拉長區域內產業鏈,打造吉林品牌。目前,吉林省馬鈴薯加工業多為生產淀粉的中小型企業,發展生產全粉的規模化企業意義重要。因此,需要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壯大骨干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加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實現農戶增收、農業增效。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