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性抽測不能代表事實真相
在網絡上搜索“致癌”兩個字,得到了上千萬條結果。那些排名靠前的結果里,“致癌”通常與一些食物聯系在一起,如葵花籽、牛奶、麻辣燙、方便面等。這些食品安全流言里大都會提到“含有”或“檢測出”一系列化合物或其他物質:苯并芘、黃曲霉毒素、3-硝基丙酸、農藥、重金屬……
“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物或有毒物,是很多食品安全流言里的常見表述。”北京農產品質量安全學會秘書長潘立剛說,“檢測確實是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任意一次隨意的抽查檢測都是食 品安全狀況的客觀真實反應。”“很多食品安全流言里所提到的檢測結果,本身就缺乏嚴謹和科學性,不具備參考價值。”潘立剛說。
有毒無毒要先定量再定性
早在600多年前,現代醫學改革家巴拉塞爾薩斯就提出:萬物皆有毒,關鍵在劑量。
“以農藥殘留為例,農藥殘留不等于農藥超標,含有農藥殘留的食品是否安全,取決于農藥的殘留量、毒性和攝入量。”潘立剛說。
他解釋,國家在制定農藥殘留最大限量標準時會考慮三大因素:該農藥對高等動物的毒性、該農藥在農產品中的殘留量、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膳食攝入量。“一般來講,對動物毒性很低的物質,對人體的毒性也很低。而且,我國在制定標準時,會將農藥毒性的動物實驗危害風險結果至少放大100倍。因此,限量值是最保守的數值。理論上講,食用含有超標物質的食品并不一定會產生嚴重后果。面對輕微的超標不必過度恐慌。”
“公眾在接受食品安全信息時往往是‘二分法’,只認定食物安全還是不安全、有毒或無毒,而不會關注毒性的程度和發生條件。”長期關注食品安全信息傳播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孟建表示,這種“非黑即白”的認知心理與食品安全謠言有“契合”之處:只定性,不定量。“食品安全問題應該和藥品安全一樣,強調量效關系。”孟建說。
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要透明
有毒無毒、是否致癌,本應該是純粹、嚴謹的科學問題,但在食品安全信息傳播當中全都變了形。“致癌”謠言瘋狂傳播的背后,是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胡小松坦言,公眾對食品的信任危機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機,而危機的產生源于我國食品安全信息傳播的短板———風險交流。
風險交流是在風險分析全過程中,風險評估人員、消費者、企業、學術界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就某項風險、風險所涉及的因素和風險認知相互交換信息和意見的過程,內容包括風險評估結果的解釋和風險管理決策的依據。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存在一個誤區。很多管理部門、企業、專家在進行風險交流時,只是簡單地告訴公眾某種食品是否安全,但公眾其實希望了解的是得出這種結論的全過程。
“某種食品安全與否以及為何安全或不安全,得出這種結果的科學依據和過程的透明度,是提升風險交流效果的基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魏益民說,風險交流只有做到過程透明、依據科學和多方參與,才能真正打消公眾的顧慮和不信任。同時,作為重要的參與方和信息傳播的媒介,媒體在風險交流中的作用須引起重視。
“只有做到了生產的誠信度、食物供應的可溯度、政府監管的公信度、科學技術的支撐度、法律標準的保障度、風險評估的危害度、信息交流的透明度、健康飲食的普及度,才能贏得公眾消費的信任度。”胡小松說。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